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社会》是以北京社会实进会的名义创办的,由郑振铎、瞿秋白、耿济之、等担任编辑。该旬刊创办于1919年11月,因宣传改造社会的思想被迫于1920年5月停刊,截至停刊共推出19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新社会》被停刊直接导致了文学研究会的产生,并为其产生提供了一种思想上的过渡。本论文将分析《新社会》潜在的社会文化观及人道关怀、倡导互助的理念,对文学研究会所形成的文化景观有何影响。其中,对《新社会》的编辑和文学研究会的核心人物郑振铎前后的社会、文学活动和文学观的阐发等进行重点研究,梳理出《新社会》对文学研究会文学倾向的影响。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主要阐述这一课题的选题意义,通过对《新社会》与文学研究会关系进行梳理这一角度的考察,进而打开对这一社团认识的新窗口。
第一部分:文学研究会成立的基础,《新社会》为文学研究会提供了最初的核心人物和组建的借鉴模式,其建构与社会实进会有一定的同源性。
第二部分:文学观的传承,“主功利”与“主情感”的异质融合文学观对今后的文学活动有深深的影响:文学研究会与“鸳蝴派”抢夺话语权的斗争也有一定的渊源可溯。
第三部分:创作与译介的延伸,思想启蒙与社会改造意识紧密结合后,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承继《新社会》这种平民立场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作家们坚持关注人生问题和对底层民众生活的述写及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第四部分:互助博爱的社会理念,人道主义思想在《新社会》中表现的是对建构理想社会的憧憬,及至成立文学研究会之后,则投射为世界的眼光,全局观的立场定位,形成了“爱”和“美”的叙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