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T蛋白激酶调控人类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功能初探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y_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最普遍并发症。白内障手术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PCO病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分子事件,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EMT的调控机制研究可为PCO临床药物的选择和研发提供新的切入点。  AKT属于苏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包含三个独立基因编码的异构体:AKT1、AKT2和AKT3,它们具有相似的蛋白质一级结构,以AKT1为例,氨基末端是PH结构域,中间是催化结构域,含有FPQFSY疏水基序的羧基末端,催化结构域中苏氨酸残基(Thr308)和疏水基序中丝氨酸残基(Ser473)的磷酸化修饰是激活AKT1的必要条件。尽管有研究指出PI3K/AKT信号通路与晶状体上皮细胞EMT的关联性,但AKT异构体是否均参与调控晶状体上皮细胞EMT,以及其调控EMT过程中基因表达改变的机制仍未被阐明。  本实验室之前研究发现AKT1和AKT2在小鼠晶状体上皮组织中呈现主导性表达。为探索AKT1和AKT2调控晶状体上皮细胞EMT的分子机制,我们建立了TGFβ1诱导的人类晶状体上皮(Human LensEpithelium,HLE)细胞发生EMT的模型。当利用PI3K化学抑制剂LY294002抑制HLE细胞中内源性AKT蛋白激酶的激活时,TGFβ1诱导的EMT标志性基因Fibronectin等和转录因子SNAIL1的表达上调被显著削弱;进一步用特异性shRNA敲低AKT1以及AKT2所建立的稳定HLE细胞系研究发现AKT1和AKT2敲低能显著削弱TGFβ1诱导的Fibronectin和SNAIL1的表达上调;最后我们构建了AKT1和AKT2重组表达质粒,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了显性负性突变的突变体质粒: AKT1-T308A/S473A和AKT2-T309A/S474A。与转染空载体的HLE细胞相比较,过表达野生型AKT1或者AKT2的HLE细胞能够显著增加TGFβ1诱导的Fibronectin和SNAIL1的表达水平;但显性负性突变的质粒的过表达并不能显著增加TGFβ1诱导的Fibronectin和SNAIL1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我们证实AKT蛋白激酶异构体AKT1和AKT2能促进HLE细胞的EMT。  我们进一步发现GSK3β并非AKT1和AKT2促进HLE细胞EMT的主要下游靶分子,我们正在深入研究可能的靶分子及其机制。我们的实验充分确定了AKT1和AKT2在晶状体上皮细胞EMT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为后续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PCO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扇脉杓兰是具有观赏和药用双重价值的珍稀濒危植物,目前处于濒危状态。本文以重庆分布的10个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群数量生态学、生殖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形态性状的
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绿色化学”原则的要求,环境友好型固体酸催化剂的研制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成为未来催化剂发展的一个方向。近年来,碳基固体酸催化剂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能而广受关注,国内外有较多报道。但目前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却存在酸密度低、难回收分离、比表面积小以及稳定差等缺点,限制了该类酸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为了实现催化剂与反应体系的快速分离,便于回收再利用催化剂,降低生产成本并简化
近年来,随着微流体装置和系统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微槽道内的流体流动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实验结果表明,微尺度下的流体流动特性与宏观尺度下有显著的不同,并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