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台手工棒槌花边是采用上等棉线、按设计样稿的布局、运用数十乃至上百个特制的小棒槌用手工编织而成,早期是用于服饰(衣襟、领口、袖口等)、生活用品上的边缘带状装饰物,其图案的组织方法也由最初的“二方连续”向“四方连续”演进并在工艺上进行完善和发展。制作技艺和构制技法的不断升华促使烟台手工棒槌花边从简单带状装饰物演变为镂空结构繁复、花形图样精巧的纺织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美学赏析价值与人文艺术特征。烟台手工棒槌花边于二零一三年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获中国工艺美术品“国家金杯奖”、山东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开埠,英国传教士马茂兰夫妇向烟台当地妇女传授手工棒槌花边技艺,从此手工棒槌花边在烟台开始发展。烟台手工棒槌花边因其独特艺术形制并融合胶东传统技艺与民间审美为各时期深受市场青睐的手工艺品,并为自西风东渐始欧洲舶来艺术设计理念及工艺技法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且汇入鲁绣、胶东剪纸等本土工艺美术特点使之再造,进而合乎于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本课题基于手工棒槌花边相关史料及实物,详尽梳理其于欧洲的历史溯源演变轨迹,并深入探究烟台手工棒槌花边的本土化再造历程。总结不同社会变革、历史动向与经贸转变时期对花边构制、艺术美学、民俗文化的影响,以此探寻烟台手工棒槌花边艺术形制及其人文底蕴的发展变迁规律。系统研究烟台手工棒槌花边的技艺与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借助活态保护理念以烟台本土地缘环境特色、观光旅游资源、本土民间工艺美术技法、非遗乡村振兴与非遗职业教育策略为基本元素对烟台手工棒槌花边进行转型对策分析和再造发展思考。得出导致烟台手工棒槌花边非遗传承和生产经营处于渐趋困境局面的内外诱因,并提出利于其困境破局的合理建言。分析促使烟台手工棒槌花边东西方艺术文化交汇特色整体升华的可行性建议,推进烟台手工棒槌花边的跃变转型与再造发展。认为文创化转型、打造“非遗小岛”、规范教育培养后备力量并使其与现代文化产业复合是促进烟台手工棒槌花边制作技法与文化艺术内涵良性存续和活态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