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分析在校大中专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结合对其营养状况的评价,综合探讨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的确定采用多阶段分层(医学、非医学)法。自拟调查问卷进行现场面对面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程度;食品安全意识、饮食习惯;消费行为、食源性感染情况等。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要求调查者当场填写,核对、无漏项后统一收回。结合常规体检资料评价其营养状况。所得资料双人录入,逻辑纠错后借助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整体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情况不同专业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性别、年龄、生源地等的影响。但85.57%的学生愿意学习和接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积极;85%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61.83%)对学校食堂现状表示担忧,并且认为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监管不力;在食品安全行为上,有52.74%的学生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是校内商店,在市内大超市购买的机会很少(8.01%),在购买食品时主要考虑价格和生产日期。2.研究对象营养状况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呈平行关系,女生较之男生的贫血发生率更高,二者差异显著(P<0.05);研究对象低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下限者比例较高(5.48%),女生体现的更为突出,男女生异常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研究对象食品安全KAP的因素3.1研究对象生源以农村为主,入校前后教育环节均无系统的食品安全教育内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来源渠道单一或缺如,影响其认知能力。3.2学校和社会在食品安全宣教方面职能发挥不良,导致人群,即使是在校大学生依然缺乏判断、正确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3.3学生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意识较弱或获取知识的渠道不规范,导致即使是医学生亦不能良好的自我判断食品安全问题。3.4家庭经济因素客观上会影响学生对食品的选择,价位较低的食品选择率较高又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食品品质的下降,因而也会制约良好消费行为的形成。结论由于信息闭塞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欠缺,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宣教力度不够等原囚,使得大中专院校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普遍贫乏;学生的营养状况存在隐忧,贫血的比例较高;学校食堂和周边餐馆卫生条件有待改善,从业人员资质需提高。以此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使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2)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堂卫生监管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且责任到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资质严格考察。(3)重视学校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如开展相关讲座、开设相关课程等。(3)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重视终端产品,更要严抓食品源头,对供货单位的资质和信誉严格把关。(5)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加大学校食堂的投入,扩大规模更要严格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