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行》节目中话轮转换系统的语用学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话节目,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起的媒体节目,显示了其独特的语言特征。本文旨在对汉语谈话节目的话轮转换系统进行详尽的探索。研究的语料来自凤凰卫视于2007年4月到6月期间播出的《锵锵三人行》中的11期节目。作者对语料进行了转录,并对每期节目的话轮转换系统展开全面的分析。文章的分析框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采用会话分析方法进行描述,其中比较和参考了Sacks等人(1974)早期发展的日常对话话轮转换系统以及九十年代Drew和Heritage等人(1992)建立起来的访谈类节目的话轮转换系统。会话分析方法侧重于详细描述汉语谈话节目的话轮转换系统特点,如话轮顺序、话轮类型、话轮转换、分配方式和语言特征等等。二是借用了Verschueren(1999)的顺应理论进行解释。在此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了社会的、文化的和认知的因素,对汉语谈话节目的运作机制、顺应性和使用功效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电视谈话节目的话轮转换系统呈现出半机构特点,主要体现在宽松的话题控制、频繁的对话模式和角色转换等。节目的制作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它既顺应了媒体节目的机构性需要,又顺应了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的话语使用中呈现了“民主化”、“商业化”和“技术化”三大相互关联的发展趋势(参见Fairclough 1992a)。这些趋势对媒体类公共话语产生了尤其重要的影响。在本文研究的谈话节目中,制作人通过有效利用其话轮转换系统中独特的半机构特点,成功地营造了集信息和娱乐为一体的轻松、亲切的聊天氛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