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的经济与社会现象,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同样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砥柱,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较为发达,更是我国旅游市场客源地的重心,因而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空间分布及结构的研究更具典型性及针对性。此类研究对于正确认识旅游资源及游客在地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地制宜的进行区域旅游整合发展、优化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指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她是一个国家风景名胜区体系中级别最高、最具旅游价值的目的地,景区游客规模是体现其旅游资源价值和实现旅游收入的媒介,其规模大小表征了旅游经济效益的潜力和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因而揭示这种地域聚集差异的演化过程,对于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并进行旅游产业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样本,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熵指数、集中率等方法,分析了2000-2007年期间我国沿海省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差异的时空演变。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阐述论文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框架与方法,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借鉴国内外差异研究的方法及思路。其次,比较详细的阐述了区域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时空差异的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再次,在对我国沿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概况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差异,景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的总体差异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构;对沿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空间差异内部结构的分解;探讨了省际空间景区资源与游客规模的分异特征。最后,在对游客规模时空间差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景区游客规模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主要从景区软硬件环境建设、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的组织协调以及景区系统的管理体制方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