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岩石的宏细观特性试验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qqz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部地下资源的开采、核废料的地层深埋储存以及岩石的地下工程灾后重建等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均可能经历一定程度的高温,因此,岩石受高温影响其强度、变形等特征的变化规律,将直接关系着工程设计、施工、维护和长期安全性。本文通过先进的实验设备及测试技术,对高温作用下岩石的力学参量、声发射特性及细观结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应用扰动状态概念理论探讨了高温下岩石的本构关系。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MTS815及带高温环境炉的MTS810材料试验机对山东临沂花岗岩在20℃~800℃下的力学性质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实时高温下及高温作用冷却后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变形、弹性模量、应力-应变曲线等的变化规律,以及临沂花岗岩在高温单轴压缩下的破坏形态和原因。(2)利用MTS810材料试验机及AE21C声发射检测仪对山东临沂花岗岩在20℃~800℃受压下的声发射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升温过程中花岗岩声发射计数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高温加载过程中其声发射特征参量与应力-应变曲线之间的关系。(3)利用德国LEICA DM4500P智能数字式自动偏光显微镜进行了高温下花岗岩和大理岩的实时细观观测试验,从细观层次分析了高温作用下岩石内部结构形态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高温下岩石的峰值应力、声发射特征与其细观形态的关系。(4)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理论,考虑温度因子的影响,对常温单轴压缩下岩石的扰动状态本构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高温压缩条件下岩石的扰动状态概念本构模型。通过上述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高温下花岗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总体上峰值应变呈上升趋势;高温后随温度的升高花岗岩的力学指标也有明显下降,但总体上优于高温下;800℃前花岗岩岩样的破坏模式主要呈脆性破坏,未出现强烈的塑性破坏。(2)升温及加载过程中,花岗岩的声发射振铃计数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声发射活动变得更为频繁;岩样在400℃~800℃高温后与高温下的声发射参量有较大差别,高温后的声发射参量明显低于高温下;各温度段高温下花岗岩的声发射振铃累计数都要高于高温后。(3)加温过程中随温度升高,岩石内部形成的微裂纹和微空隙越多,其内部的损伤越严重;大理岩和花岗岩受高温作用下其细观结构形态的变化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不同温度下裂纹萌生及扩展速度的不同;岩石的力学特性及声发射特征与岩样内部裂纹网络的形成具有对应的关系,裂纹扩展缓慢则峰值应力曲线和振铃累计数曲线走势平稳,裂纹网络急剧扩展则峰值应力曲线和振铃累计数曲线出现拐点发生突变。(4)利用已建立的高温岩石扰动状态本构模型,得到不同温度下花岗岩的应力-应变关系理论曲线,将其与试验曲线相比,表明理论曲线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温度下花岗岩的本构关系,这对利用新方法探索高温岩石的本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吸力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型式,具有抗倾覆承载能力大、安装简便、造价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中。裙式吸力基础是针对海上风机基础的复杂载荷问题提出的,具有较高的承
随着爆破技术在生产建设中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更加推动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爆炸产生的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爆炸作用下建筑结构的破坏导致财产
本文利用所编程序,对扶余松花江大桥Ⅳ#试桩单桩、黄委会山东河务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在济南洛口地区钻孔试验群桩进行了计算,对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随着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公共建筑的大厅、写字楼及多层厂房、仓库等方面。因此钢筋混凝土无梁板柱体系在房屋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
本文对弹性层状理论及其数值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轴对称空间课题应力与位移的一般解答,直接推导出单层地基的传递矩阵,并采用传递矩阵的方法来求解多层地基问题,继而推导
本文在阐明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区岩体的形成和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拱肩槽高边坡岩体的结构特征及岸坡岩体浅表生改造特征,建立了岸坡岩体浅表生改造与岸坡演化模式,分析研
地质雷达技术是一种高精度、连续无损、经济快速、图像直观的高科技检测技术。它是通过地质雷达向物体内部发射高频电磁波并接收相应的反射波来判断物体内部异常情况。 本
已有试验研究表明,用硅烷偶联剂溶液涂老混凝土表面,可提高新老混凝土的界面粘结强度。受其启发,本文提出以硅烷偶联剂溶液改善骨料与水泥浆界面层,从而大幅度提高大粒径骨料
土层锚杆(土锚)这种特殊的结构因其独特的效应、简便的工艺、轻型的结构、经济的造价等优点,在各类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甚至在有些工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显著的经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得轨道交通的建设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受原有建筑物的布局和规划的影响和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地铁建设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新建地铁隧道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