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马克思在对前人有关幸福的理论加以总结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了其完整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把全人类解放当作最高的诉求目标,是科学的、全面的、崇高的人生幸福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幸福。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幸福观理论,至今仍然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幸福感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在梳理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及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幸福观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城镇体力劳动者、农民、知识分子、公务员、私营企业主、农民工、大学生、老年人及城乡失业、半失业和无业者群体的幸福感现状。文章分析了影响国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国民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失衡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影响国民的幸福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阻碍国民幸福感的提升;关乎国民生计的就业问题依然存在;政治民主是国民幸福感的重要前提;社会公平是国民幸福的支撑;和谐文化是国民幸福感的重要依托;幸福观和国民文化需求是影响国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对国民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高国民幸福感的对策:必须强调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提升国民幸福感的基石;满足国民文化需求,树立正确幸福观是提升国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建设和谐宏观社会环境,提倡助老敬老的价值观念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农村环境建设,提升国民幸福感;加强环境保护,使生存环境利于国民身心健康,提升国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