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海警法》快速办理程序规定在《海警法》第30条,是指对不适用当场处罚,但事实清楚,当事人自愿认错认罚,且对违法事实和法律适用没有异议的海上行政案件,海警机构征得当事人书面同意后,可以通过简化取证方式和审核审批等措施进行办理。在海上执法相比较于陆地执法调查取证更加困难、耗费的成本更高、需要执法人员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等特点,海上行政违法案件在案件的在收集、获取、处理、执行方面都会遇到困难,海警机构存在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警法》快速办理程序规定在《海警法》第30条,是指对不适用当场处罚,但事实清楚,当事人自愿认错认罚,且对违法事实和法律适用没有异议的海上行政案件,海警机构征得当事人书面同意后,可以通过简化取证方式和审核审批等措施进行办理。在海上执法相比较于陆地执法调查取证更加困难、耗费的成本更高、需要执法人员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等特点,海上行政违法案件在案件的在收集、获取、处理、执行方面都会遇到困难,海警机构存在着工作量大,案多人少的难题,在《海警法》中增加快速办理程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海警机构的办案压力。因此,研究探讨《海警法》中增加的快速办理程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在梳理研究快速办理程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快速办理程序具有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彰显程序正义等作用。但迄今为止海警机构对于《海警法》快速办理程序的适用很少,出于这个原因,本文进一步探究快速办理程序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快速办理程序的完善建议和对策,为海警机构适用快速办理程序提供参考方向。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海警法》快速办理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案件适用范围不明确,简化取证未明确案件的证明标准,录音录像代替书面询问笔录与《行政处罚法》存在冲突,快速办理期限不符合海上执法实际以及海上调查取证监督机制不健全。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海警法》快速办理程序的对策,围绕五方面展开对策研究:在明确案件的适用范围上,明确特殊主体应不适用快速办理程序,明确适用快速办理程序时行政拘留处罚的期限以及快速办理程序兜底条款的适用标准;在建立适应海上简化取证的证明标准上,围绕着拘留处罚以及推定违法行为存在等不同情形,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在化解录音录像代替书面询问笔录与《行政处罚法》的条文冲突上,通过立法途径化解冲突;在设置快速办理程序的期限上,设置符合海上执法实际的办案期限;在完善海上调查取证的监督机制上,规定办案人员与法制员分离制度以及设立海上调查取证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
其他文献
税务机关在处理复杂的核定征收案件时往往需要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核定,然而目前税收核定征收的自由裁量权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5条第1款第6项“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认定标准持有争议。本文以《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5条第1款第6项为中心,从三个税务行政诉讼典型案例中引出核定征收自由裁量权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计税依据明显偏低”、
行政处罚领域中的没收非法财物是行政没收的一种,正式设立始于《行政处罚法》的颁布实施,作为一种相对简便的行政处罚方式,一经设立就被广泛应用到行政管理实践中,且逐渐成为我国行政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没收非法财物在《行政处罚法》中暴露出:法律属性模糊、对没收小额非法财物缺少简易程序、遗漏收缴措施、罚没财物管理悖离立法初衷等问题,无法应对执法实践的需求。针对
沉没军舰作为水下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的一类遗产,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同时也具有军事价值和历史价值,然而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沉没军舰的管辖和归属持有争议,此外,我国相关国内立法尚不充分。本文通过分析作为水下文化遗产的沉没军舰的性质及其相关权利,研究有关沉没军舰的公约和实践,对比我国在沉没军舰相关权利规定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管辖海域内沉没军舰相关权利规范进行完善。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沉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闻名世界的制造大国,其中,涉外定牌加工行业占有很大的份额,虽然涉外定牌加工行业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涉外定牌加工涉及商标侵权问题,且我国理论以及实务界一直都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我国的一部分商家产生不小的损失,也使得我国某些企业对于涉外定牌加工这种代工厂合作的行为不敢再轻易的涉足。因此,本文从四个部分对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纠纷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公海保护区逐渐成为海洋法讨论的重要议题。作为保护公海生物资源及多样性的管理工具,公海保护区主要针对特定公海领域的海洋资源进行养护和管理。而当前人类在海洋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日益增多,难免影响到公海保护区的保护效果。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公海保护区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冲突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导致冲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为我国将来参与公海保护区建设与完善并协调平
2021年,《民法典》及其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出台,我国在限制主体的基础上,继续采用不利推定的间接强制鉴定方式进行亲子关系司法认定。笔者对我国亲子关系认定的的理论框架与历史沿革进行了探寻,发现随科技进步,认定方式也在随之变化。经过对2017-2021年全国法院336份判决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在亲子关系纠纷中,公权力介入边界模糊。《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规定,申请亲子鉴定需要先提供“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网约配送员群体正在迅速扩张。我们在享受其带来便利服务的同时,该群体每天疾驰于大街小巷的工作模式也使其成为职业伤害的高发群体,加之与用工单位的劳动关系确定难,导致现行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不能满足其职业伤害保障的需要。因此,亟需从法律层面上探索如何对网约配送员进行职业伤害保障,以此来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平台企业下的网约配送员分为“专送”和“众包”两个类别,他们面临的职业伤害风险相同
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将主体适用范围扩至有意愿设计自己未来被监护生活的所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它的确立也使除老年人外的其他成年群体基于各类原因产生的意定监护需求有了制度支撑,实践中监护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也在不断推进相关部门、组织对成年人意定监护领域进行积极探索。然而,该制度现阶段于我国而言仍处于运行初期,虽在年龄范围、设立形式方面较于此前有所进步,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称“《民法典》”)及相
本文旨在研究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式,通过对选取的样本案例以及理论界存在各种学说争议的分析,提出我国现阶段司法实践中适用污染环境罪时存在主观罪过形式认定不明确的问题及其不利影响。通过借鉴德日环境犯罪刑事立法规定,提出污染环境罪主观罪过“二元分立说”的观点,对该罪的罪名和罪过形式进行分立,并在刑法条文中予以明确,避免司法实践中出现罪过形式认定不一、同案不同判的混乱现象,从而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效率,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