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消灭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日本政府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延缓了日军的进攻进程,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略部署失误等诸多原因,国民党军队在众多战役中败多胜少,这也使得国军伤亡官兵数目居高不下。众所周知,兵源对于整个战局的重要作用,参战国政府对伤亡军人的抚恤必然会对士兵的作战士气及参战热情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军队兵员补给,因此战争过程中政府对伤亡军人的抚恤优待至关重要。随着战争推进,国民政府逐渐意识到军事优抚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了对伤亡军人的抚恤。荣誉军人,即伤残军人。1940年初,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的总干事段绳武先生,鉴于“伤兵”、“残废”等称呼将会增加伤残者的自卑心理并影响社会人士对抗敌致残将士的崇敬意义,于是倡导改称“伤残军人”为“荣誉军人”。此举得到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荣誉军人”遂逐步取代“伤残军人”而成为因伤致残之官佐士兵的普遍称谓。战时国民政府的军事优抚分为恤伤和恤亡两种,即对荣誉军人的抚恤和对阵亡军人的抚恤。本文主要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优抚荣誉军人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其产生的实际成效进行分析评价。文章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体上概述了国民政府战时军事优抚机制的强化,从优抚机构的设置、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两方面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集中分析了国民政府对荣誉军人的各项优抚措施的内容及其具体实施状况,从伤残等级与恤金待遇、“虽残不废”运动的开展、专门教养机构的建立、精神上慰藉荣军、优待荣军家属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则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荣誉军人的军事优抚所产生的成效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分析认识到国民政府为优抚荣誉军人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改善荣誉军人生活状况、鼓舞士气、稳定军心、健全军队管理机制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受战时财政困难、物资匮乏、官员贪污腐败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优抚政策流于形式,并未贯彻落实,荣誉军人的生活依然困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