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自Wiles在1938年报道了第一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随着对髋部疾病诊疗理念的进步,生物学、材料学、工业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THA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开展,已成为终末期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尽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骨科开展的最多和最成功的手术之一。早期脱位作为THA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和医生带来了困扰。脱位和手术全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关于影响THA术后早期脱位较为公认的术中因素包括手术入路的选择、假体的选择、假体的放置以及髋部软组织的张力。其中,有关应用后外侧入路进行THA手术后软组织修复与否以及不同类型修复方式对THA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还存在争论。本研究旨在通过尽量摒除其他干扰研究的影响因素,同时比较THA术中分别进行后方软组织不修复、梨状肌腱性修复、梨状肌骨性修复以及关节囊合并梨状肌骨性修复(联合修复组)四种常见软组织处理方式的早期脱位率,就软组织修复对后外侧入路THA手术早期脱位的临床影响进行探讨。为减少THA术后并发症,使患者受益,提供临床研究依据。研究目的:比较不同软组织修复方式对THA后外侧入路对早期脱位率的影响。研究方法:经过筛选,摒弃包括入路、假体选择、假体放置等常见影响髋关节术后早期脱位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研究纳入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间我关节中心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原发或继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共436名,552例髋。所有患者采用金属或陶瓷、高交联聚乙烯摩擦界面人工全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应用后外侧入路,根据后方软组织修复方式不同,分为后方软组织不修复组140例、短外旋肌腱性修复组104例、短外旋肌骨性修复组213例和后关节囊修复加短外旋肌骨性修复组共65例四组。所有病例至少随诊6个月。回顾性统计各组的早期脱位率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入选病例中,后方软组织不修复组THA早期脱位率为6.43%、短外旋肌腱性修复组4.8%、短外旋肌骨性修复组3.29%、联合修复组为0,通过在各组脱位率间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后方软组织不修复组和联合修复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X=3.96,P=0.047<0.05)。结论:当进行后外侧入路进行初次THA手术治疗髋关节OA时,修复关节囊并骨性修复梨状肌较不进行任何软组织修复可降低手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