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清末明初传入中国以来,社会学就对中国自身现代性的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社会学的发展,民国社会学者们开始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构想。1925年,社会学家许世廉就明确提出应当建设“本国社会学”。1931年,孙本文正式提出要建设“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即兼顾欧美社会学家的学理与本国固有的社会思想,从当下社会事实出发,形成综合系统的中国化社会学。之后,吴文藻等学者引入了社区研究理论,积极倡导社会学本土化,费孝通、林耀华、许娘光、杨懋春等学者则基于社区而开启了本土人类学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传统。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学偏重实证取向与应用研究,却疏于理论建构,导致其发展未尽如意,致使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与民国以来的社会学学科传统发生断裂,民国时期的“社会学中国化”等传统学术思潮变成一种“丢失的传统”。社会学在中国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重建,就必须重拾传统,超越传统,实现学术自觉。在这个意义上,民国社会学研究传统逐渐被人们遗忘,将是何等遗憾!本项研究正是着眼于作为“社会学中国化”主体的民国社区研究,尝试以“道”与“术”之间的关系视角来探讨民国社区研究的传统与逻辑,分别涉及“玄学”与“科学”,“体”与“用”以及“方法论”和“方法”,并以此来把握民国社会学发展的大致脉络,这或许正是本项研究的价值所在。本研究虽属社会史研究之范畴,但并不拘泥于就史论史,而是试图将民国历史语境下的社会思想同民国社会学研究相结合,使对民国社区研究传统和逻辑的考察变得更加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