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无序扩张、低效利用和旧城衰败等问题,不少学者思考引入土地混合利用作为应对策略。然而,历史经验证明,“混合”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同样有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那么,到底怎么样的混合利用才是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呢?为了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本研究构建起了一套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土地混合利用分析框架,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现象进行实证探索和解析:首先,基于土地混合利用的概念内涵,对现象进行全面解构,并量化测度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状况;然后,分别从全域整体、地铁站域以及居住小区周边三种不同尺度视角出发,对混合利用现象进行分类探索和解析,以理清现象背后的影响机理;最后,基于量化测度以及探索解析的结果,对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发展提出相应的优化管控建议,并为相关制度政策的创新完善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混合”与“分区”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应是彼此融合共存的状态。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长期以来,混合利用与功能分区这两种思想交替引导着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发展与规划,两者此消彼长,呈现出钟摆态势。总体而言,两种思想各有优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补性。鉴于此,本研究认为可持续的土地混合利用思想应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即,这是一个“度”的概念,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展阶段具体城市的社会经济背景来确定。(2)新的混合量化分析框架涵盖了对土地混合利用现象“数量”、“距离”以及“属性”三方面的特征描述。本研究在传统“数量-距离”量化框架的基础上,加入“属性”参数特征的描述,形成了新的量化分析框架。随后,以这三方面的特征描述为出发点,设计了一套具体的量化测度指标,包括多样性、兼容性、散布性、活动密度以及路网密度。相比于其他土地混合利用量化测度指标,该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反映土地混合利用现象的本质特征,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案例区实证结果显示,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土地混合利用发展程度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在影响机理探索过程中,引入了空间计量模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现象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自然地形条件、交通可达性、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以及行政中心的邻近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就是说,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直接影响作用之外,具体地块的混合度还会受到其周边地块混合度的影响。(4)从地铁站域的视角看,土地混合利用现象还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实证结果显示,交通可达性及生活便利性条件越好的站点,其站域范围内的混合发展程度越高。当地铁站域内的住宅用地占比越高,且距离换乘站越近时,其混合发展状况整体表现越好。同时,进一步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影响因素会随着空间区位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地形高程因素对站域混合度的影响有正有负,在老城区范围内呈现出正向的影响关系,而在其他区域则表现为负向的影响关系。至于人口密度因素,其在200米核心站域内对土地利用混合度具有负向影响,而在800米站域范围内则表现为正向的影响作用。(5)居住小区周边的混合发展程度,一方面,与其周边配套基础服务设施以及区位特征等个体层面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其所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居住小区层面上,距离CBD、最近火车站以及地铁站越近的居住小区,其周边用地的混合发展程度越高。相反,距离城市绿地空间越近的居住小区,混合发展程度则反而越低;在街镇层面上,街镇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住宅/商服用地比例对居住小区周边用地的混合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街镇内的住宅/商服用地比例的变化,将对到最近火车站距离与混合度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本研究可能的创新贡献如下:第一,重构了土地混合利用现象的量化研究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量化测度体系。传统的土地混合利用量化分析框架主要以“数量-距离”为基础,无法解释土地利用类型/功能之间的差异性特征,因此,本研究引入了“属性(类型)”参数,并形成新的量化分析框架。并基于该量化框架,并结合土地混合利用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构建了一套综合性的指标体系,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刻画土地混合利用的本质特征;第二,多尺度视角探索了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现象的影响机理。一直以来,针对土地混合利用的相关研究多关注于现象描述和量化测度,甚少有探讨其影响机理的。为此,本研究在量化测度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象背后的影响机理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分析。同时,分别选取了全域整体、地铁站域以及居民生活圈三种不同的研究尺度,更加全面地理解城市混合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机理;第三,为了验证土地混合利用过程中“情境”效应的作用,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了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影响机理探索,将影响因素分解为个体(居住小区层面)和群组(街镇层面)两个层面,研究结果也科学验证了土地混合利用过程中社会“情境”因素的重要作用,也为未来城市混合发展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