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是指家系中有2名或2名以上一级亲属同时患有甲状腺非髓样癌,且不伴有家族性综合征,无可导致甲状腺癌的放射线接触史,约占所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的5-15%。虽然比较少见,但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已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患病群体。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是否具有不同于散发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尚存在争议,同时,家族性患者的相关分子遗传学改变尚无定论。 目的:第一部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临床方面研究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是否具有不同于散发性甲状腺非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特征,进一步探讨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中家系的患病人数是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分析家族性患者中亲子型家系与同胞型家系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在临床治疗方面给出可行性建议。第二部分研究是一项大型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是在前期研究得到的多个突变位点中选择了一个位点:MUC5B,进行验证,分析其胚系突变的频率,探究该基因突变是否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为后续的基因功能验证及得出最终结果打下基础。 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同一手术组,行初次手术治疗的209例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及1120例散发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将家族性患者进一步分为2名患者组及≥3名患者组。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对比家族性患者与散发性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肿瘤情况及预后等因素间的差异,进一步将2名患者组与≥3名患者组分别与散发性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是否存在差异。将亲子型家系与同胞型家系进行比较,观察是否具有不同之处。第二部分:将MUC5B基因在100例散发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的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进行验证,观察有无该基因胚系突变的患者,分析其突变频率,探讨该位点的胚系突变是否与甲状腺癌相关,了解该基因已研究发表的相关功能,观察具有该基因胚系突变的患者的临床特征。作者还完成了家族性患者的入组及DNA的提取,至本论文撰写时,家族性患者的验证结果尚未得出。 结果:第一部分: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患者的双侧叶病变、多灶、甲状腺外侵犯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明显高于散发性患者,家系组两亚组间的比较结果发现双侧叶病变、多灶、甲状腺外侵犯、结节性甲状腺肿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在≥3名患者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名患者组(P<0.05)。2名患者组与散发性患者相比,在临床特征及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而≥3名患者组双侧叶病变、多灶、甲状腺外侵犯、结节性甲状腺肿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散发组(P<0.05),前者的疾病复发率亦明显高于后者(P<0.05)。生存分析显示家族性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散发性患者(90.43% vs94.73%;P=0.008);≥3名患者组的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2名患者组(85.54% vs93.65%;P=0.045)。亲子型家系中二代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一代患者(P<0.001)。第二部分:在100例散发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中有一例患者存在MUC5B的胚系突变,突变频率为1.04%,远高于公用数据库查到的0.02%的突变频率,说明该位点的胚系突变与甲状腺癌相关;MUC5B的基因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相关;具有该基因胚系突变的患者,肿瘤转移能力较强,患者有明确的癌症家族史。 结论: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是一个独立的患病群体,具有侵袭性较高的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差。真正的家族性患者应该是具有3名或3名以上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的家系,而只有2名患者的家系或许只是散发患者的家族聚集。亲子型家系中的第二代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应早期筛查。真正的家族性患者应该接受更加积极的手术方案和严密的术后监测。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的相关分子遗传学研究尚无定论,本论文将MUC5B突变位点在散发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中进行了验证,发现其突变频率远高于普通人群,说明MUC5B基因的胚系突变与甲状腺癌相关。而且有许多研究发现其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这一结果结合家族性患者的验证结果,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