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国有许许多多的工矿区在为国家的发展作着突出的贡献,然而在这些地区,由于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既不利于矿区生存,又违背了我国“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理念。因此,对于工矿区的环境治理与改善人居环境,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而有意义。在生态环境中,植被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想要恢复矿区的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基于生态修复的植被恢复问题。本文选取已有50余年历史的山西汾西新柳煤矿作为研究对象,除了因为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亟待治理,更重要的是其对周边村镇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首先对生态恢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其次,对典型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借鉴。然后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针对煤矿区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景观规划做了以下研究:(1)研究了矿区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情况、土壤与水的污染情况、土壤情况等;(2)对矿区现有的植物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其生长状态、生长区域及抗性特征等;(3)对矿区的周边群落农田情况、道路建筑布局情况、人文背景等进行了调查研究;(4)研究了煤矿区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的模式。最终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将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被种类,分乔灌草列出植物名录,并选择性引入了几种适合矿区环境的观赏性强的植物种类;(2)形成一套完整的矿区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景观规划方案,包括:规划理念、规划总体构思、规划布局、道路建筑规划、不同区域植被规划等(3)得出了一般性的工矿区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配置规划方法。其中包括:防护类植物配置模式、行道植物配置模式、工业区植物配置模式、生活休憩植物配置模式、宅旁植物配置模式、矸石山区植物配置模式等。本文在基于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合理选择与种植园林植物来达到改善工矿区生态环境的效果,从而达到创造经济效益与改善环境质量的双赢,同时希望对工矿区的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景观规划乃至山西省、全国的工矿区的植物景观规划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