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交叉的心脏地带,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中部崛起战略已经启动10余年,然而,中原地区的发展仍相对滞后。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折射出中央对中原崛起的支持,同时也显示出该区域地方政府力求抓住历史机遇联动谋变之思路。一直以来,郑州被视为中原地区的中心,但其中心作用未能有效承托中原地区的发展,中原的崛起亟需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内寻找出路。当下中国,纵横交错的高铁线路正将沿线城市串联,形塑着城市体系新格局。高铁开通带来的时空压缩,使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的同城化与区域的一体化速度加快,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成为可能。在高铁联网背景下,以更大的空间尺度范围研究中原地区城市联系格局的演化与再造,为中原地区的省际联动寻找理论和实证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揭示中原地区在中国版图上的特殊地位,并据此划定以太原、郑州、济南为中心的中原三角区域,阐释该区域作为整体联动的历史成因与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联系、高铁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铁路线路和站点是城市政治、经济和地理等要素的综合反映,城市间铁路客运车次、等级与数量能够直接反映城市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基于城市铁路客运数据构建吸附与依附指数,测度中原地区城市吸附能力与城市间联系强度。一方面,从城市空间分布与位序—规模两个角度分析高铁开通前后中原地区城市吸附能力的演化特征;另一方面,分别以太原、郑州、济南为中心城市,从城市联系强度与空间分布两种视角研究高铁开通前后中原地区中心—外围联系格局时空演化特征及其规律性。再次,本文构建计量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视角对高铁联网背景下中原地区城市联系格局的再造特征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首先将测度的城市吸附能力和依附指数与中原地区城市截面数据相匹配,以引力模型、中心—外围为理论基础,从静态角度刻画高铁联网背景下中原地区联系格局现状与区域联动发展的基础,并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实证结果做稳健性检验。然后,将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的引力值与高铁开通前后中原地区城市跨期面板数据进行匹配,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动态角度检验与分析高铁开通与联网对中原地区城市联系格局的影响,并确定太原、郑州、济南三中心城市各自的辐射范围。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后,中原地区以太郑济为中心的三角区域的整体吸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城市吸附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城市的吸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特征,吸附能力较强的城市数量较少,且高铁开通后其集中度有明显提升。太原、郑州、济南三中心城市的鼎立与共生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中,太原的辐射半径为300公里,而郑州和济南的辐射半径均超过500公里。随着高铁联网成片,高铁对中原地区中心—外围联系的促进效应正在显现,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腹地城市自身吸附能力均得到增强,太郑济三中心城市的腹地重叠区域获得更为有利的发展机会,腹地城市的人口流出和投资增长均促进了中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的联动,中心城市与腹地呈现出典型的“强强联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