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作为一种绿色高效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各地政府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新引擎;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规模扩大、城镇经济繁荣为旅游业注入了发展活力;两者在发展的进程中都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二者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促进、胁迫的动态关系,在绿色发展背景下,识别三者的非协调耦合特征,有利于实现三者的协调有序发展。
文章在分析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从逆向思维与问题诊断的视角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各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非协调耦合模型,运用ArcGIS10.3软件,对11省(市)2005-2018年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非协调耦合及时空演变特征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有:
①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除江苏外,其余10省(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均高于城镇化和旅游业。
②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整体较高,江苏、浙江、上海3地一直处于高度耦合阶段,其余8省(市)均由磨合阶段提升至高度耦合阶段,三者间的交互作用较强。
③江苏、浙江、上海3地非协调耦合水平最低,处于低水平非协同耦合阶段,其余8省(市)处于拮抗非协调耦合阶段;贵州非协调耦合指数最高;非协调耦合水平呈现东部领先、中西部滞后的特征;地市层面非协调特征较为突出。
④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各不相同,除浙江外,其余10省(市)均呈现出旅游业滞后性,且浙江、重庆、云南、贵州4地呈现出城镇化滞后性。
针对制约因素,提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建议,包括:1.继续贯彻落实“两山”理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2.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3.挖掘区域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4.突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文章在分析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从逆向思维与问题诊断的视角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各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非协调耦合模型,运用ArcGIS10.3软件,对11省(市)2005-2018年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非协调耦合及时空演变特征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有:
①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除江苏外,其余10省(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均高于城镇化和旅游业。
②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整体较高,江苏、浙江、上海3地一直处于高度耦合阶段,其余8省(市)均由磨合阶段提升至高度耦合阶段,三者间的交互作用较强。
③江苏、浙江、上海3地非协调耦合水平最低,处于低水平非协同耦合阶段,其余8省(市)处于拮抗非协调耦合阶段;贵州非协调耦合指数最高;非协调耦合水平呈现东部领先、中西部滞后的特征;地市层面非协调特征较为突出。
④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各不相同,除浙江外,其余10省(市)均呈现出旅游业滞后性,且浙江、重庆、云南、贵州4地呈现出城镇化滞后性。
针对制约因素,提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建议,包括:1.继续贯彻落实“两山”理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2.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3.挖掘区域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4.突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