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礼貌因其在交际中的效果引起语言学界广泛关注,但对它的研究从维护听话人和第三方的面子角度居多,很少有人以维护说话人自我面子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很多语言学家和学者在研究和讨论代词,实际上讨论的却是具体的人称代词,他们似乎混淆了人称代词是代词的一个分支;人们在实际会话中经常使用人称代词,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人们有时意指第一人称代词发生了什么,却有意识的使用第二或第三人称代词;人们有时意指第二人称代词发生了什么,却有意识的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代词。本文仔细分析了这些很少被他人注意的方面,提出了两个问题,进行研究:1.人们在实际会话中为什么会进行代词转换,使一个本身没有标记的代词变得有标记?2.英语语言学中的理论具有共性,可以很好地解释英语现象,那它可不可以解释汉语现象这个个性?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以Langacker(1999)提出的观念参照点模型理论、Kuno(1987)提出的心理距离理论和Kamio(1997,2001)讨论的信息领地理论结合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等对公开发行的出版物进行观察研究。我们翻阅了数十本小说和杂志,重点分析了曹雪芹(《红楼梦》)、老舍(《骆驼祥子》)、郭沫若(《沫若剧作选》)、曹禺(《曹禺选集》)、电视电影(《乔家大院》,《中国式离婚》)、翻译作品(《龙枪传奇》)及《小说月报》、《老舍剧作选》等文学作品,通过对语料的分析,辅之以图示得出以下的研究发现:1.人们在交谈中说者会采取积极策略去转换代词在保护听者面子的同时保护自我礼貌:一些话语本身具有威胁性,这种威胁使信息变得不礼貌,因为不礼貌信息威胁到了自我礼貌,说者就会采取积极策略——通过转换称代词使说者和听者对信息的理解角度(即:视角)发生转变,模糊了说者和听者的身份,增大了说者与不礼貌信息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说者远离不礼貌信息,从而达到说者对自身礼貌的维护和实现。2.英语语言学的理论这一共性可以很好地解释汉语现象这个个性:关念参照点模型可以解释英语的照应现象,在该模型中有诸多要素(如:观念参照点、领地、目标、处理者等),最新研究表明处理者的地位越发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Kuno关注句子以外的处理者,或者说说话人/听话人与句子中某一指称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当说话人/听话人与句子中的某一个指称对象产生移情,或者说说话人/听话人站在哪一个指称对象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句子是否合法(1987);Kamio的信息领地理论和Kuno的讨论相互关联(1997,2001),这些理论能够用来指导分析汉语会话中的现象(如:人们有时意指第一人称代词发生了什么,却有意识的使用第二或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意指第二人称代词发生了什么,却有意识的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代词);3.汉语中“人家/别人”用于自指时有条件和特殊性限制:通常年轻女性会使用“人家/别人”来指代自我;当使用“人家/别人”时,说者和听者的关系较为亲密;“人家”的典型用法是指代除说话者之外的受众,当它和“只”连用时(尤其是话语本身具有威胁性)用于自指。本文的发现希望能应用到外语教学和跨文化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