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服务高温干旱环境下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运用紫外微波复合诱变技术对现有菌种进行改良,探究环境、营养平衡和生物三种因子对高效耐高温石油降解混合菌UM1降解石油的促进作用,最终将UM1运用于高温干旱环境下的灰棕漠土石油污染土壤模拟修复。KO5-2-11经过4次100s的紫外诱变和2次45s微波诱变,得到遗传稳定的耐高温石油降解菌UM2-6。参照KO5-2-11的改良方法,由KL9-1-2和KL8-2-5分别改良得到UM4-1和UM3-4。将三株改良菌等比例复配组成混合菌UM1,在50℃和160rpm条件下培养7d,石油降解率达到50.68%,且具有很强的遗传稳定性。UM1在60℃的高温下,仍具有25.45%的石油降解能力,耐高温性能良好。UM1在45℃时,石油降解率最高,达到56.14%,改良效果明显。同时UM1生长迅速,培养6d,即可达到最高的石油降解率。环境因子中的温度、初始pH、振荡器转速、NaCl浓度和石油含量,营养平衡因子中的氮源、磷源种类、氮磷比和钙镁离子含量以及生物因子中的接种量、酵母粉添加量均对UM1的石油降解具有促进作用。经过正交实验分析,影响石油降解的主要因子是振荡器转速和接种量,影响最小的是pH。UM1降解石油的最佳促进因子是:初始pH=7,接种量4mL,N:P=5:1,振荡器转速140rpm,培养时间6d,此时石油降解率为65.04%。土壤模拟修复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接种25mL的UM1菌悬液、调节氮磷质量比为5:1、使用0.75%的SDBS和添加8%的木屑,在石油含量3%的条件下修复效果较好。选取接种量、N:P、SDBS用量和木屑添加量四个因素进行响应曲面优化,得到最佳修复条件为:接种量27.9mL、N:P为5.3:1、SDBS用量为0.9%和木屑添加量为9.1%,同时拟合出了石油降解预测模型。在修复期间,脲酶活性呈现先迅速升高,而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脱氢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则持续增加,与石油降解率呈正相关。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修复过程中均不断增加,当两者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真菌数量开始下降,细菌数量和石油降解率呈正相关。微生物对石油四组分的降解能力依次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