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2-1-1到2013-2-22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50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没有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探讨出血性转化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相关关系。以期提高对出血性转化的正确诊断、正确鉴别、治疗和预后的认识,也可以为出血性转化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想法。方法:回顾总结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2-1-1到2013-2-22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50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没有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研究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并且对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史、心脏瓣膜病史、房颤、血脂指标、脑栓塞、梗死面积、梗死部位、入院时血糖、微量蛋白尿、是否应用抗凝剂、溶栓剂等14项。使用SPSS17.0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一般情况: HT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3岁,年龄最大85岁,平均年龄60.8岁。1.2HT组临床特征总结:表现为偏瘫23例(46%),失语2例(4%),意识障碍5例(10%),头痛头晕9例(18%),视野缺损5例(10%),精神症状3例(6%),抽搐发作2例(4%),无症状1例(2%),恶心呕吐0例,共同偏视0例,吞咽困难0例,尿便失禁0例,共济失调0例,反应迟钝0例,眼震0例,复试0例。HT组出血后临床症状加重者7例(14%),其中表现为意识障碍程度加重者4例(58%)。偏瘫并且头痛加重者1例(14%)。新出现站立不稳者1例(14%)。新出现右侧面部麻木,呕吐,声音嘶哑者者1例(14%)。1.3HT发病时间及病因,脑梗死后24小时内出现HT者19例,24-48小时者6例,48-72小时者2例,4-7天起病者7例,8-11天起病者3例,12-15天者2例,15天以上者9例,发生出血转化的时间不能确定者共2例。在这其中,HT发生时间最长的有30天。梗死后15天内发生出血性转化者占78%。50例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25例,小面积脑梗死24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Adama分型法)。1.4影像学检查:50例患者根据头部MRI结果得出如下。影像学梗死部位情况如下:额叶1例,枕叶4例,基底节5例,小脑2例。本次研究累及2个脑叶者7例,累及3个脑叶者11例,累计4个脑叶者3例,脑叶+小脑者1例,脑叶+脑干+小脑者1例,脑叶+基底节+脑干者1例,脑叶+基底节(放射冠或半圆中心)者9例,脑干+小脑者1例,脑干+基底节(半卵圆中心)者3例,脑干+基底节+小脑者1例。总计脑梗塞病灶数量为单病灶者12例,多灶者38例。HT组中HI1型者34例,HI2型者15例,PH1型者1例,PH2型者0例。症状加重者为HI1型者3例,HI2型者4例。HI1、HI2、PH1其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24%,93.33%,100%。1.5危险因素情况,分别对年龄、性别、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脏瓣膜病史、房颤、血脂指标(TC,LDL-L,a(Lpa))、凝血情况(纤维蛋白原)、梗塞类型、梗死面积、梗死数量、入院时血糖、微量蛋白尿、是否应用抗凝剂、溶栓剂等14项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为梗死面积(P=0.00),收缩压情况(P=0.037),抗凝情况(0.041),梗塞数量(P=0.002)。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梗塞面积和梗塞数目。结论:1.临床表现:HT患者表现为偏瘫例数较多。脑梗死后15天内发生HT的比率较高。出血性转化症状加重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加重的比例较高,其预后较差。2.影像学:梗死边缘小片状出血所占比例最大。梗死病灶多发梗塞较单发梗塞更易发生出血性转化。3.危险因素: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HT的发生。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为梗死面积(P=0.00),收缩压情况(P=0.037),抗凝情况(0.041),梗塞数量(P=0.002)。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梗塞面积及梗塞数目有统计学意义。4.临床上发生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不一定都发生病情的恶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