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燃烧及碱金属析出行为的光学诊断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c03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粉颗粒燃烧过程是涉及一系列复杂非均相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尽管历经近百年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亟待揭示的问题来应对效率进一步提高的挑战;同时,SOx、NOx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在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也为揭示燃烧过程增加了挑战。本文以Hencken多元扩散平焰燃烧器为平台,发展了若干适用于煤粉燃烧过程的光学诊断方法,如采用CH*基团多滤光片技术和可见光分析方法在线研究了煤粉颗粒的脱挥发分特性和着火特性;采用低强度相选择性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PS-LIBS)和RGB三色测温方法研究了碱金属在煤粉燃烧过程中的动态析出特性及煤粉颗粒燃烧过程中的表面温度变化规律。最后,结合瞬态着火模型和碳燃尽动力学模型(CBK)分别研究了煤粉颗粒的动态着火和燃尽过程。本文开发了基于多滤光片的CH*检测技术,获得了煤粉燃烧过程中CH*的释放规律,并表征了挥发分释放和反应过程,该方法可有效消除黑体辐射的影响。进而在脱挥发分过程的时间尺度分析基础上,采用可见光信号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高加热速率下煤粉颗粒的着火特性。研究发现,随着环境温度升高,煤粉颗粒的着火机制会经历由非均相向非均相—均相的转变,进一步探讨了煤种、氧气及富氧条件对着火特性的影响规律,发展了瞬态着火模型合理地解释了实验结果。在充分掌握煤粉颗粒燃烧初期的脱挥发分及着火过程后,本文进一步发展了低强度相选择性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PS-LIBS),应用于研究Na元素在煤粉颗粒燃烧初期的析出行为。利用气相击穿极限高于颗粒相从而选择性地击穿颗粒相的特点,首次成功地在线发现了Na元素在煤粉颗粒加热过程中从固相到气相的转变,并充分研究了温度、氧气浓度对Na元素析出的影响。结合离线采样实验发现,脱挥发分时间、Na元素析出时间及细颗粒物的增长时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前期挥发分的析出和颗粒着火过程是影响煤粉颗粒燃烧特性和细颗粒物生成特性的关键因素,而在煤粉颗粒燃烧后期,影响煤焦颗粒燃尽特性和颗粒物生成的主要因素为温度。本论文利用RGB三色测温方法和CBK理论模型研究了煤焦颗粒在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开展煤焦颗粒表面辐射率测量,以修正RGB三色测温方法。本文准确地探测到了不同环境中煤焦颗粒的反应温度,并分别研究了氧气浓度及富氧条件等对煤焦燃烧温度的影响,同时发展CBK模型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煤焦结构物性参数在煤焦燃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阶段,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曾有这样一句俗话“得阅读者得天下”,结合种种原因,阅读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将具体分析小学语文阅
【正】 (一)建筑设计 户型:四室户 设计特点: 1.本设计采取大进深,可单幢建造也可并联建造。 2.楼下设有起居室及居室,既可单独使用,二者叉联系方便。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3
现代混凝土以大流态为主体,对混凝土的和易性要求越来越高,混凝土的大流态应该基于良好匀质性这个前提。目前,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普遍偏短,匀质性难以保证,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从而导致心肌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性心梗合并症较多,尤其是心律失常,如稍加疏忽,很容易
针对大面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结构低成本制造的难题以及高分辨率PMMA成型的实际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电场驱动熔融喷射沉积3D打印实现大面积PMMA微结构高效低成本制造的
构建一种基于石墨烯-壳聚糖复合修饰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动物性食品中的氟苯尼考残留。在1~1000 ng/mL范围内,氟苯尼考质量浓度与电极峰值电流呈线性关系,方法的
7月22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人民中国杂志社等机构和企业承办的“悟空杯”中日韩青少年漫画大赛2020启动仪式在中国外文局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外交部亚洲
<正>临床上同一种药物,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疗效也有很大不同。黄芪注射液为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在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肿
对多波束UNB数据文件格式进行了解析,阐述了UNB文件格式的内部记录结构,即系统参数记录、声速剖面记录、导航记录和测深记录等。设计了能读取UNB文件所包含的船参数、声速剖面、导航信息和多波束各波束信息的原始多波束数据格式读取模,经与CTD实测声速剖面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可知,读取的结果准确、可靠。
医学史上许多丰碑不仅仅只是技术的辉煌,而且是思想史的楼梯口,由此可以提升学科的精神高度,50年前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这样一个精神"事件".试图穿越生物学实验探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