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宫宁颗粒调控宫内节育器(IUD)出血副反应子宫内膜剥脱/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临床试验中,对IUD出血副反应患者进行宫宁颗粒和消炎痛两种药物干预,并设未放置IUD月经正常的空白对照组,在观察疗效的同时,采用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的IUD压迫区、移行区和远器区进行观察并定点取材,比较各区治疗前后及与空白对照组在显微、超微结构方面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KDR、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AI(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的表达情况;动物实验中,对大鼠子宫行IUD造模后,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宫宁大、中、小剂量组和消炎痛组,采用改良单宁酸-Fe法观察各组大鼠药物干预后子宫血管构筑的变化。结果:宫宁颗粒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改善率明显优于消炎痛组(P<0.05或P<0.01)。形态学观察表明,IUD出血副反应患者子宫内膜较之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的显微、超微结构病理损伤和内膜发育不同步、剥脱/修复障碍的现象,且内膜损伤程度与距离IUD的远近成反比,距离越近,损伤越重;子宫内膜ER、PR、VEGF、KDR、t-PA、PAI的表达均与距离IUD远近成正比,距离越近,表达越低,较之正常对照组,VEGF、KDR、t-PA表达显著升高(P<0.05),PAI显著降低(P<0.05),且ER、VEGF、KDR、t-PA、PAI在内膜不同部位的表达均显著不同步(P<0.05或P<0.01)。IUD出血副反应患者治愈或好转后,较之治疗前,子宫内膜病理损害、发育不同步和剥脱/修复障碍的现象消失或明显减轻,VEGF、KDR、t-PA表达降低,PR、PAI表达升高,各指标在内膜不同部位变化幅度虽不一致(P<0.05或>0.05),但ER、VEGF、KDR、t-PA、PAI的表达不同步现象均消失(P>0.05);在减轻内膜病理损害和改善内膜各部分ER、VEGF、KDR、t-PA、PAI表达不同步方面,宫宁颗粒明显优于消炎痛(P<0.05)。动物实验表明,宫宁颗粒和消炎痛均能改善IUD模型大鼠子宫血构筑异常的改变,尤以宫宁大、中剂量组的改善作用显著。结论:瘀热型IUD出血副反应患者存在明显的子宫内膜剥脱/修复障碍,宫宁颗粒通过减轻内膜显微、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损伤,调控内膜ER、PR、VEGF、KDR、t-PA、PAI表达,消除子宫血管构筑的异常,纠正了子宫内膜剥脱/修复障碍,从而达到防治IUD出血副反应的效果,且宫宁颗粒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对内膜剥脱/修复障碍相关指标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消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