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项对土司政治过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这一区域社会,在近700年的历史时间中,在官僚政治和土司政治之间往复变动的动态政治过程的探讨,来呈现位于“中间圈”的地方区域社会,如何在长时段的过程中与超越于地方之上的“中央”保持着“关系”。换言之,这是一项对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过程中,平武土司政治的动态过程所展现出来的上下、内外关系的探讨。
把土司政治的动态过程置于帝制中国的政治发展脉络之中考察,本研究发现,平武的土司政治呈现出来的历史过程和结果,与以往认为的帝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平武土司政治,始于南宋末期,在南宋之前,蛮夷杂处之地平武经过长期的华夏化努力,进入到帝国官僚政治之中,但南宋末期的政治动荡,使帝国把平武抛弃于帝国官僚政治之外,任命土司为这一地域的代理人,自此,到明代中叶,土司都是平武政治舞台的直接操控者。帝国对平武实现间接统治。明代中叶后,伴随着明帝国的内向发展,对帝国监控的强化,平武土司因偶然事件引发明帝国的改土归流。平武重新进入帝国的直接控制,但在一定的区域之内给予土司活动的空间。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进行过取消土司政治的努力,但很快就失败。直到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的民主改革,平武土司才退出历史舞台。
平武土司政治过程的个案告诉我们,帝制中国时期在天下观的观念体系之下,帝国统治帝国之内不同区域(三圈)的方式,是根据具体的情形,在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方式之间交互进行的,这种统治方式由来已久。平武土司政治能够对从天下到国族转变过程中政治模式的变动,给予历史地解释。土司政治作为帝制时代中间圈的政治类型,在进入民族国家建设时期以后消解于统一的乡村行政建制之中,然而地处汉藏边缘的平武,是汉文化与非汉文化的交融地带,作为实体的土司政治延续到了1956年,而土司时代奠定的政治结构至今影响平武的政治模式,这不仅对于历史学视野下宏观的土司发展消亡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微观分析个案,能够对以往的宏大的土司制度叙事,从具体的实践层面给予解释,同时,平武汉人土司统治少数民族的政治模式,也能够从对历史上番、汉关系的探讨来看待藏彝走廊的上下内外关系提供一个观察的视角。
在这样的学科背景之下,本研究力图展现平武这一具体地方的政治的动态过程,用长达700余年的土司政治历程,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多层次的政治类型的运作过程以及不同政治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思考,反思近代以来产生于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