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内一种普遍的经济社会现象,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带来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国家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带来了传统乡村社会的解体。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逐步向城郊乡村扩张,带来城郊乡村的失地问题,成为城郊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直接诱因。本文以A村为个案,探讨了在城市化动力作用、历史、制度、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下造成的城郊乡村社会的失序与治理困境。论文重点探讨了城郊乡村失序的表现,乡村失序的原因以及治理主体面对失序如何应对,乡村秩序如何重建的问题。乡村秩序是指乡村的社会结构要素之间平稳有序的互动,乡村社会处于均衡与稳定的状态。乡村秩序是乡村社会的一种有序均衡状态,乡村秩序的形成具有二元性,按历时性指标可划分为亲缘秩序与行政秩序。亲缘秩序是村庄的内生秩序,由非制度性规范指导,是非正式秩序,起辅助作用;行政秩序是国家行政嵌入秩序,由制度性规范指导,是正式秩序,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转型时期,如何保持乡村社会秩序均衡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乡村秩序是乡村社会各要素之间有序平稳的互动,影响乡村秩序的因素主要有:农民个体行为因素,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制度建设因素等。乡村社会各要素之间如果不能进行有效互动,则会引发社会秩序均衡状态被打破即引起乡村社会失序。城市化进程中A村在失地诱发下出现乡村社会失序,主要表现为社会失衡、组织真空、伦理危机,具体表现为村民内部分化、公共服务式微、村民代表大会名存实亡、基层社会组织退化、村干部信任危机等。本文通过研究乡村失序的表现,分析了乡村失序的诱因、动力机制与根源,以及面对乡村社会失序,治理主体所采取的行动,即通过治理目标的确定、治理内容的改善来达到治理的绩效,重建乡村秩序。最后,基于个案,总结与反思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户籍制度、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化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