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流化床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固流化床换热器是在流化床内实现气固两相介质与换热流体间壁换热的一种设备,因其高效的流固混合特性、显著的强化传热效果与除防垢性能,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流化催化裂化工艺的外取热器就是典范。催化裂化是典型的热平衡过程,受反应物料重质劣质化影响,催化裂化装置内生焦量不断上升,致使再生烧焦释放的热量超过系统所需,因而采用取热器将过剩热量从装置内移除以维持系统的热平衡。热管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传热元件,最大优势是以较小截面积完成极大负荷的取热,无需外加动力可将热量远距离输送,现已渗透于石化、冶金、航天、电子等多领域。重力式热管由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凭借工质重力即可实现热量传递,因而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热管。目前外取热器多采用传统给水换热管,强化手段也仅以改变操作条件和换热管几何参数为主;而热管的传热研究多集中于以单相流体作为热源,缺乏对多相热源乃至气固两相与热管传热规律的认识,这都较大制约了新型取热器的创新及性能优化。本研究尝试性提出了将热管与流化床传热技术结合的方法,在流化床内引入热管取代传热给水管,即所谓的热管流化床换热器。自主设计并搭建了一套Φ352mm×2000 mm热模实验装置,采用热偶、差压计、补偿流量计及控制程序对床内非标况气速实时换算修正、调节测取装置各项实验参数。分别考察床温、气速、静床高、冷却水量和介质类型(FCC催化剂、石英砂及空床)对密相热管和冷凝段传热系数的影响,测取热管的壁温分布特征、启动温度及启动最小传热量,探明热管在床内启动和稳定传热阶段的特性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热管流化床换热器相比传统床内设置给水管的取热器而言,有更好的传热效果,实验条件下最大密相床层-管壁传热系数可达700 W/(m~2·K),冷凝段传热系数范围约600~1600 W/(m~2·K)。密相传热系数随气速增大而增大,这与颗粒团更新理论相符。密相传热系数随床温的增加出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随FCC催化剂静床高增加而增加,石英砂静床高的影响则相反。操作条件对密相传热系数的影响程度为:气速>静床高>床温。相同条件下,A类颗粒FCC催化剂的密相传热系数比B类颗粒石英砂更高。提高冷却水流量可增加传热量但对密相传热系数无明显改善。冷凝段传热系数和热管外壁温分布受传热量主导,基本不受操作条件影响。此外热管传热量与壁温/床温存在很强的线性规律,这由传热热阻决定,其线性关系的斜率是热管主导热阻的倒数。至于启动过程,热管启动壁温趋于35~40~oC,最小传热量约在50~100 W之间;启动温度和最小传热量均随气速、静床高增加而增加,而气速的影响较弱,启动时间随气速和静床高的变化规律则恰相反。
其他文献
喉部正位体层摄影,对于显示喉部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喉部正位体层照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诊断的准确率。为此,笔者结合50例照片分析,对喉部正位体层摄影QC技术做了初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以统筹兼顾为基本原则,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促进农村城镇化、城市生态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现代化,有序提升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走城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飞速发展,MRI已广泛应用于微电极手术前定位,本文就手术前MRI定位方法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本组微电极手术病人64例,男44例,女20例,年龄12~82岁,平均59.95岁.
肾细胞癌(RCC)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2%~3%,占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85%~90%,是肾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RCC 术前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最直接的诊断依据[1],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