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索尔索发现:没有哪两个人对世界的表征是完全相同的;尽管知识表征之间具有固有的差异,大多数人确实以相当近似的方式获得经验和描述经验,一直能够与世界和谐共处。放到中医学的研究上来,第一点告诉我们,中医学家们对待同一个问题精彩纷呈的想法源于对其表征的不同,而第二点则给我们以信念,中医学能够绵延不绝、传承至今,是特有的思维方式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不同的角度还原其思维,把握其中的规律,有助于中医学的发展。作为以认知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已进入中医学的研究领域,并在信息加工模型的框架中,探寻中医诊疗思维中的表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目的以学医和从医时间为划分依据,对比不同层次中医学生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研究其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诊疗方案上的异同,分析异同产生的可能原因和具体环节,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定的启示。研究方法向本科生、研究生、中医基础及临床工作者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回收后,将问卷问题及答案进行编码并登记,将调查原始结果录入数据库,对调查问卷的题目进行统计学分析。基于认知心理学及中医学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研究内容1对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和对比分析;2基于认知心理学并结合中医学的相关知识刻画中医师在临床真实情景中的思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从“专家与新手”的角度分析不同层次受试者在水平上的可能差异;4基于认知心理学,对比临床思维过程和问卷做题思维过程,并对数据统计结果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治疗策略题,第3题、第9题和第10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方药选择题,第7题和第9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题目差异在统计学上均不显著。研究结论:不同层次受试者对于问卷中所列出的一些问题,其解决方式大部分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各组人员均为中医学院教育出身,其中医基础知识体系基本相同;2面对已经经过甄别、筛选、组合并且被书面表达“修饰”过的症状体征,不同中医对其的治疗方案产生差异的可能性很小,这可以反映在临床看病时,选定了“症状体征串”之后的思维环节并不是产生治疗方案差异性的环节,而差异更可能在“症状体征串”组合之前,即进行甄别、筛选、组合的环节中。3做题思维与临床思维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侧重点是不同的,做题思维更侧重于在稳定的情境中对已规范的理论进行回忆、整理、分析、归纳、演绎;而临床思维更侧重于在纷繁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对模糊的、综合的、杂糅的语言表达或体征进行梳理、归类、取舍。研究启示今后对中医治疗方案差异性的研究依然应该围绕问题表征进行,但重点应该放在中医对人体综合现象的表征上面,而综合现象不仅应涵盖显而易见的症状体征这些“在场的”情况,也应囊括生活习惯、先天禀赋、疾病史等“不在场的”情况,并且在今后的问卷设置中,可以将负概念的语言引入题目,增强题目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