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已发展至巅峰。农业作为衣食之源,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支撑着帝国的延续。农书编撰在明代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在数量上超越以前各个历史时期,且内容广博,涉及到农业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明代中期以后,“经世致用”思潮风行,明末出现“西学东渐”高潮;“农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以科举考试制度为特征的精英教育与民间大众教育紧密结合,促进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受儒家“经世致用”的熏陶和封建王朝重农思想的影响,士人群体成为明代农书的创作主体……共同构成了《农政全书》多元杂糅的编撰背景。《农政全书》的编辑特色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成就的集中体现。《农政全书》被后世称之为“农业百科全书”,编撰体系完善,从总论到分论,丰富的内容体现出了徐光启对传统农业体系的高度概括。平衡篇幅,卷设专名,科学谋篇,合理布局,图文并茂体现出了其编撰体系的先进性。徐光启“水利者,农之本也”的水利建设思想,“种有次第,顺天之时”的生态环境思想,“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荒政”思想,“富国必以本业”的“农本”思想为农业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农政全书》体现出徐光启有效的实践探索:从完善的水利流程和合理的用水管理两方面提出系统的水利建设方案;从屯垦、救荒、藏富于民三方面论述具体的“荒政”举措;明确了引进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要求;描绘出了发展以生产要素循环再利用为核心的早期生态农业雏形。徐光启以杂采众家,兼出独见,精心梳理,合理归类,归纳总结,探索规律,实事求是,批判继承为核心的严谨求实的编辑方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瑰宝。在明清时期,《农政全书》以抄本和刻印的形式流传于世;官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有利于开明的官员将农书带到任职地域,为自上而下的谕令式传播创造了条件;日常类书的辑入和口头传播、群体传播成为《农政全书》在国内的主要传播途径。随着西学东渐的繁荣和兴盛,中外政治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农政全书》随即被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欧洲诸国,扩大了中华农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