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流域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区域,承担着推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历史使命。然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广,地区之间差异大,治理难度高,对沿黄各省区的协同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识别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脆弱性现状及其近远程关系,增加政府与非政府等利益攸关方对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治理的协同效应,成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本文以黄河流域县一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地球大数据法、空间分析法等,评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和脆弱性状况及其耦合协调变化,研究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多重影响因素通过影响水沙含量进而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路径。最后,以协同治理的综合框架入手,从系统情境、驱动因素、协同动力及行动、影响和适应五个维度分析黄河流域协调机制当前关注点、存在的不足和可能的调适。本文旨在从机制层面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治理提供理论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结果来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空间分异显著。生态环境中度和重度暴露地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四大沙漠附近,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多数县域呈重度和极度暴露。生态环境极度敏感地区集中分布在黄河上游宁蒙段地区,中下游分界处周边县域敏感度较高。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地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西南部、内蒙古东部、陕西省中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适应性较弱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源地区和河南、山东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四大沙漠附近以及下游大部分县域,流域中游黄土高原和中下游分界处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幅度较大。其次,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全程耦合分析结果来看:在内部耦合方面,从时间上来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20年来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但呈现出下降的发展态势。耦合协调度20年均处于严重失调阶段,三者之间相互消极作用明显,随着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推进,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上升的发展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从空间上来看,流域内省会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内适应能力较高的县域耦合协调度高于其他县域。在邻近耦合方面,研究发现上中游生态环境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通过影响水沙含量进而影响中下游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路径成立,上游敏感性通过影响径流量对中游生态环境脆弱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上游适应性通过影响输沙量对中游生态环境脆弱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中游敏感性通过影响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对下游生态环境脆弱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中游适应性通过影响径流量对下游生态环境脆弱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上游和中游暴露性均对中游和下游生态环境脆弱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意味着,人类在上中下游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干扰均会通过水沙含量对生态环境脆弱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治理过程中沿黄各省市县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影响路径中的显著因素,以此作为协同治理的依据。最后,从协同治理综合框架对黄河流域跨行政区域协调机制构建的剖析结果来看:在系统情境中,当前黄河流域在政策落实、联合行动、部门职责方面存在不足,各地区之间利益不平衡问题突出,利益补偿方式单一,沿黄各省多以各自行政区域内反映的问题为主展开工作,并未考虑上中下游中介因素的影响。各地在协同行动中,目标分散,资源不对等,导致驱动力不足,并且参与主体涉及层级较多,主体位势不平等,协调机制成本较高,协同行动多在各省内部展开。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从贯彻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上,深化共同目标;其次,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开展县域之间点对点协调机制构建增强联合行动能力;最后,聚焦重点,以点带面,全方位构建流域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