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者场所依恋与景观偏好关系研究 ——以杭州湖滨公园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1984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所依恋是人与场所的积极情感联系,景观偏好是人对于景观环境的一种评价。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论述了场所依恋与景观偏好的关系。研究以杭州湖滨公园为案例地,采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湖滨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和景观偏好特征展开调查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场所依恋和景观偏好的维度构成进行了探究;对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场所依恋整体特征、景观偏好整体特征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场所依恋的差异特征与影响因素;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湖滨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和景观偏好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根据研究结论对如何提高游憩者与湖滨公园的情感连结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湖滨公园游憩者场所依恋由场所依赖与场所认同构成,且主要由场所认同构成;景观偏好由园林设计要素偏好、社会要素偏好和游憩活动偏好构成;(2)湖滨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与游憩者的年龄、到访频率、出行距离、游憩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人与场所的共处时间是湖滨公园游憩者场所依恋的主要影响因素;(3)湖滨公园游憩者的景观偏好正向影响场所依恋,也即是游憩者对湖滨公园的偏好水平越强,游憩者对场所的依恋程度也越高;景观偏好各维度均显著正向影响场所依恋,游憩活动偏好对场所依恋的影响最大,园林设计要素偏好次之,社会要素偏好的影响最小;(4)园林设计要素偏好、社会要素偏好正向影响游憩者参与游憩活动的积极性,湖滨公园游憩者对园林设计要素和社会要素的偏好水平越高,其到访湖滨公园的意愿也更强;(5)湖滨公园游憩者的场所认同会正向影响游憩者的场所依赖,也即是游憩者对湖滨公园的情感性认同会促使游憩者对湖滨公园产生功能性依赖。
其他文献
社区花园起源于欧美,至今依旧流行于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地区,近年来,“社区花园”也逐渐频繁地出现于我国的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中。社区花园从19世纪起发展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作为城市绿地空间的一种组织形式,不仅是对城市绿地的有效利用,还意味着联结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化空间,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词组。论文旨在探讨社区花园的营建策略与其自身实现要素。首先,在梳理中外社区花园文献报道的基
城市原水(即将进入水厂的地表水源)水质直接影响到水处理过程和饮用水质量,进而影响居民身心健康乃至社会和谐稳定。有机污染物对供水原水水质具有很大威胁。其中,有色溶解有机物不仅是供水原水中天然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跟水处理过程某些消毒副产物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需要重点关注以免影响供水质量。因此,对供水原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进行快速有效地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因具有信息量多、选
作为典型河网城市,杭州主城区内有河道470条。依托于纵横河网的滨河绿道与城市空间紧密交融,是服务人群范围最广的绿道类型,有分明的时空使用特征,如何协调绿道环境与人的游憩行为,合理匹配游憩机会,将成为绿道提质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中选取10个样本,以游憩机会谱理论为指导,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管理环境3个维度、18个指标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Arc
快速城市化导致了许多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BGI)则为此提供了一种综合解决方案,但现有研究中对平原河网地区BGI识别与构建的关注较少。本研究基于连通性识别出了相对重要的蓝绿廊道,相比于现行相关规划对“蓝色”河流要素的关注度更高,融合水系连通性评价的BGI构建方法对于平原河网地区蓝绿空间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嘉兴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是中国现代城市公园的优秀范例,借古开今,具有重大创新和突破意义,对现代城市公园的传承创新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展开量化研究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花港观鱼造园手法的定性分析,已有对花港观鱼公园植物物种、植物景观空间等方面的定量研究,但缺少对于公园整体景观空间、景观空间序列组织和游人视觉感受等方面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以
海洋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海岛聚落与内陆聚落形态存在差异,呈现出其特有的风貌。在海岛发展建设过程中,延续其独特性是重要的命题。本文着眼于聚落的空间结构和海洋宗教信仰,以嵊泗列岛为例,研究浙江省海岛聚落形态特征与演变规律。首先通过对聚落边界形态分析,发现嵊泗海岛聚落早期多呈团状。发展中受到多方不均衡因素影响,向带状或指状演变。最终由于海岛山地的约束,稳定在带状或指状。部分村落由于填海行为,由带状或指状
中国自然山水园是中华民族风景园林的代表,尤以文人山水园为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然山水园滋养于“天人合一”思想,与山水文化相融共生,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随着社会背景、使用需求、技术水平、审美情趣等发展而变化。传承中国特色的自然山水园具有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目前与中国自然山水园传承与实践相关的研究,多从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出发,对其特征进行描述与概括。本文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各地开始探索未来乡村地区景观发展的新形态。乡村花园具有较高的景观辨识度与观赏价值,倡导在不失乡村根本的基础之上,保护乡村的资源环境,延续乡村的文化底蕴,挖掘乡村的特色亮点,提升乡村的发展活力,是利用乡村自然基底、符合创新发展与生态设计理念的乡村景观新形式。然而,国内目前尚缺乏关于乡村花园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案例总结、
针对当前物流公司管理商用车车队存在的各类安全性问题以及现有车联网系统存在的下列不足,包括防盗功能不够完善,数据传输安全性不高,通信规范程度有待提升,汽车电子软硬件耦合性高等,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应用于物流公司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其中主控制器以AUTOSAR开放软件架构为标准开发,远程平台与车载终端实现JT808交通标准通信,车内网络实现CAN总线安全通信,该系统可以帮助商用车实现互联互通,协助物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确保交通能够正常运行,在城市中修建了大量的高架桥,高架桥的出现虽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堵塞难行的问题,但也为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过于急躁地追求城市化进程,忽视了城市自身的城市肌理、人文价值和场所精神,从而造成了城市肌理的割裂和城市景观和生态的破坏。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之下,本文从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入手,对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优化改造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