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是人决定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德育培养出来的人将是创建、推动新社会的主体与原动力。德育实践已经冲破其固有的封闭领域进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社会”已从理想逐步进入现实。 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德育,应该体现人的发展价值、个体可以充分享用的规范,体现出主动适应、积极作为的未来性特征。本文的德育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道德是一种动态的价值体系,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其内涵不断变化和扩张,在内容上它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抛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理念,构筑新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规范,即道德教育内容的发展性。第二:道德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即教师和学生之间以道德探讨为基础的教与学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双向重构和学科渗透是德育的核心,本文认为,以教师为权威,以脱离现实生活为标准的教条式道德教育只能使德育失效,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性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本文在描述德育的现状和困境后,提出德育应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的观点。在第一部分,提出当德育还被作为政治的手段时,特别是当把德育作为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别目的时;当德育不再与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修养相一致时(也就是,德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时);当德育成为空洞的说教,变成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时,德育的出路在何方?本部分论述德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是如何转变的,并提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第二部分,解析德育的实质,认为由于单科德育的力不从心,再加上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教好,它需要渗透入其它学科中,使各门学科教学承担起德育的任务。从而得出学科教学为何不能摒弃德育的原因;第三部分,提出德育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目标、五个原则、措施及其评价的具体方案;结论部分,本文认为,德育是一种开放性体系,学科渗透是德育的主阵地,它存在于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存在于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年青个体的思、行、言中,即渗透在每一门学科教育中。只有把握好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才能牢牢树立学校德育主阵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