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女性,以肝脏门脉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特异性损伤以及血清中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AMA为主要特征。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s,BEC)的破坏主要是由自身反应性T细胞所介导的。虽然在PBC病人的血清中能够检测到高浓度抗线粒体PDC-E2 (E2 subunit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E2)自身抗体,但B细胞在PBC病理治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抗PDC-E2自身抗体会抑制PDC酶的催化活性,从而促进IgA-AMA复合物通过穿胞运输通过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并且抗PDC-E2自身抗体可以直接充当自身抗原或经过半抗原修饰后令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致敏,这极大地增强了抗原交叉递呈的能力,APC通过MHC将抗原肽提呈给PDC-E2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活化这种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最终导致胆管损伤。尽管已经有证据表明,缺失T、B细胞可以降低血清中抗PDC-E2的自身抗体水平,但是B细胞和自身抗体在BEC破坏这一病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在PBC动物模型TGF-β受体II显性缺陷鼠(TGF-βreceptor II dominant negative,dnTGF-βRⅡ)肝脏中存在着广泛的淋巴细胞浸润和胆管损伤,这正是人类PBC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chronic non-suppurative destructive cholangitis,CNSDC)的主要特征。在这种PBC模型鼠中,如果从模型鼠发病前4周开始到16周,用anti-CD20的抗体清除B细胞,就可以观察到PBC样肝脏疾病显著减轻。但是,如果从模型鼠发病后20周才开始用anti-CD20的抗体清除B细胞,则肝脏炎症没有显著变化。因此,如果想要在临床上用anti-CD20的抗体治疗PBC病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且很可能anti-CD20抗体治疗只适用于早期PBC病人。本研究衡量了PBC和CHC病人肝脏门脉区B细胞的分布和浸润情况,发现在CHC病人肝脏中,CD20+ B细胞主要呈囊泡状聚集(follicle-like aggregation,FLA)在肝脏门脉区,而在PBC病人肝脏中,CD20+ B细胞则主要呈侵入胆管(Ductal invasion,DI)的模式,并且浸润程度更加严重。同时,我们还检测了CD20+ B细胞上CD5的表达,我们发现CD20+CD5+的双阳性细胞只出现在PBC病人和CHC病人肝脏的囊泡状聚集区,在PBC病人肝脏的DI浸润区观察不到CD20+CD5+双阳性细胞的存在。并且,在PBC病人的DI浸润区,CD20单阳性或CD5单阳性细胞在胆管破坏的早期和中期数量是相当的。虽然,CD20单阳性或CD5单阳性细胞在胆管破坏的早期和中期会经历一个短期增殖阶段,但是它们在胆管破坏的晚期,即胆管消失期,数量却会显著减少,即使如此我们在胆管破坏区还是能观察到CD20单阳性或CD5单阳性细胞的广泛存在。此外,虽然在PBC病人血清中可以检测到高浓度的IgM,但是我们在PBC病人肝脏门脉区检测到产生IgG的细胞要远远多于产生IgA和IgM的细胞,这说明PBC病人血清中高浓缩度的IgM不是在肝脏中产生的,而是由肝脏以外的其他部位产生的。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在PBC病人肝脏的胆管破坏区,B细胞是胆管破坏的诱导者或者早期胆管破坏的参与者,但是胆管破坏接下来主要还是由T细胞介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