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地区最早的土洞墓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五台县阳白遗址,汉代土洞墓数量开始增加,魏晋南北朝以后仍大量存在。为了对山西地区土洞墓各阶段特点有一个整体性认识,本文首先对山西地区已发表的资料进行筛选,将可用于研究的土洞墓尝试进行型式划分,依墓室形状共分A、B、C、D四型,依墓道形状分不同亚型,据墓室短边与墓道短边的比例分不同的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地区土洞墓进行分区分析研究。通过对山西地区各型式土洞墓的比较研究,得出A型土洞墓是山西数量最多,型式最全,分布地区最广泛,延续时间较长,发展时代较集中的墓葬型式;B型土洞墓则主要见于晋北地区。同时得出战国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西地区土洞墓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山西地区战国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土洞墓头向、墓底面积、葬式葬具、随葬品放置、封门、洞顶及有无壁龛等诸要素进行分析及对比研究,总结山西地区土洞墓的地区及时代特点,进而初步分析了该时代山西地区的人群构成,汉代基本沿袭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人群构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土洞墓人群应为鲜卑族人或深受其影响的汉人。此外,本文将山西地区战国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土洞墓与周边内蒙古地区、河北地区、河南地区、陕西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战国秦汉时期晋南地区及晋东南地区的土洞墓与河南地区相似性较高,应为战国时期随着秦人东进而出现秦式洞室墓,晋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土洞墓则与该时期内蒙古地区土洞墓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均含有鲜卑族墓葬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