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板市场自诞生以来已六年有余,上市公司数从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增长至如今近500家。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国际经验表明,创业板市场可以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投融资平台,有利于建立健全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化创新机制,促进一批代表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转型。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创业板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创业板市场从最初组建到发展壮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其中以“三高”问题(高发行价格、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率)最为典型。“三高”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带来了巨额的超募资金,这些超募资金是否影响到企业上市后的投资效率,尤其值得关注。 本文首先通过描述统计方法定性考察了创业板市场成立以来的超募融资现象及超募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选取代表性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Richardson残差度量模型测算了2009-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的355家企业IPO后的非效率投资程度,并检验了超募融资对非效率投资行为是否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2年创业板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超募现象,并且这一时期上市的公司 IPO后经营绩效并不理想,存在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情况;(2)创业板上市公司 IPO后普遍出现了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现象,在数量上投资不足的企业多于投资过度的企业,但在程度上投资过度比投资不足严重;(3)超募融资对企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投资不足,超募融资与投资过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