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染色法结合p16、FHIT基因CpG岛甲基化在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中的诊断价值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dft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八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是食管癌集中高发区,总的5 年生存率尚不足10%,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与健康。现已公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食管癌生存率的主要措施,早期癌经治疗后,5 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早期癌发病隐匿,不易发现,是食管癌患者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有关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很快,目前认为,恶性肿瘤发生的基因学机制有两种:一是遗传学机制,即:DNA 序列的异常改变。另一个是表遗传学机制,即DNA 的基因外修饰,其主要形式是甲基化改变。与突变等基因改变不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是可逆的,这对肿瘤的防治尤为重要。食管癌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有关,但有关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抑癌基因的甲基化改变情况及其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等尚未见文献报道。如能以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为基础,应用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对早期食管癌甚至癌前病变进行筛查,再结合内镜检查,则可进一步提高食管早期癌的确诊率。研究表明,p16 和FHIT 基因是两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存在较高的甲基化频率。因此,本课题首先采用食管粘膜碘染色法检出食管癌前病变,并探索碘染色的应用价值;再用MSP 法分析食管癌前病变组织及患者血浆中p16 和FHI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与慢性食管炎和食管癌病变组织及患者血浆的甲基化情况作一对比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p16 和FHIT 基因的甲基化对两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揭示p16 和FHIT 基因甲基化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 无吞咽症状患者和贲门癌患者食管粘膜碘染色 2002 年4 月至2003 年3 月,采用Olympus XQ-240 型电子内镜,
其他文献
[摘要]医学伦理工作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已得到长足发展。医学伦理教育既是医务人员在职业教育中必须接受的一门有关职业道德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密切联系医学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生命力之一在于為医疗活动创造良好的“伦理环境”。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真研究国内外伦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结合自身的特点建设独具特色的医院伦理教育文化体系,走出符合医院特点的伦理教育新路。  [关键词
目的:人工合成SHH蛋白N末端基因的Pichia酵母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构建人工合成SHH蛋白N末端基因的Pichia酵母表达载体,获得酵母表达株,甲醇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免疫Balb
本研究以稳定转染Neu3的前列腺癌PC-3细胞系为对象,应用柔红霉素、白细胞介素-6、唾液酸酶特异性抑制剂等药物,通过检测细胞凋亡及包括多药耐药基因在内的各凋亡相关因子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