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热电器件是一类基于材料热电效应,利用材料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装置。充分利用热电转换技术加大对热能的回收利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特殊场景下无源传感等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受限于热电材料的发展,热电器件转换效率较低以外,面对大量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余废热资源时,制约热电器件规模化应用的瓶颈亦包括器件制备的低成本效益。等离子喷涂技术作为重要的表面工程技术,成熟应用于航天航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电器件是一类基于材料热电效应,利用材料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装置。充分利用热电转换技术加大对热能的回收利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特殊场景下无源传感等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受限于热电材料的发展,热电器件转换效率较低以外,面对大量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余废热资源时,制约热电器件规模化应用的瓶颈亦包括器件制备的低成本效益。等离子喷涂技术作为重要的表面工程技术,成熟应用于航天航空等领域,具有工艺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表面适应性灵活等优势。为此,针对元素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的高锰硅材料,本文提出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高锰硅热电功能涂层,旨在实现热电涂层的规模化、低成本制备,并探索层积型热电器件的喷涂制造。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等离子喷涂高锰硅涂层组织与性能工艺研究,通过观察高锰硅粒子的扁平化行为,确定了工艺参数对高锰硅涂层显微结构、力学性能、电导率与塞贝克系数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不同粒子熔化状态对应的高锰硅涂层的物相成分、微观组织、热电性能进行分析,揭示了高锰硅粒子与等离子射流交互作用对高锰硅涂层热电性能的影响机理,连接了喷涂工艺-涂层结构-涂层性能关系。为便于高锰硅涂层热电性能的表征,基于Seebeck系数与电导率测试原理设计开发了针对涂层样品的热电性能测试装置,详细阐述了塞贝克系数与电导率测量的基本原理,展示了基于准稳态塞贝克系数测试方法的装置结构细节与测试软件系统,该装置结构简单,可实现50℃至500℃温度范围内涂层样品电导率与塞贝克系数的同步测量,并结合测试实例验证了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的有效性。基于对高锰硅粒子扁平化行为的研究,确定了等离子喷涂功率、喷涂距离、预热温度的工艺窗口,结合凝固诱导飞溅模型解释了工艺参数对粒子铺展过程的影响。高锰硅扁平粒子形貌受喷涂距离与喷涂功率的影响显著,基体预热可明显提高沉积粒子数并改善粒子飞溅。在所获得的工艺窗口内设计正交实验,研究了等离子喷涂工艺(喷涂电流、喷涂距离、Ar气流量、H2流量)对高锰硅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涂层孔隙率、电导率、塞贝克系数与拉伸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喷涂距离、喷涂电流、H2气流量与喷涂距离,喷涂电流与H2气流量对高锰硅涂层热电性能影响最为显著,而高锰硅涂层孔隙率对涂层电导率的影响不大。为了进一步解释等离子喷涂过程对高锰硅涂层热电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粒子熔化状态的针对性调控,分析了高锰硅粒子与等离子射流交互作用对高锰硅涂层热电性能的影响机理。高锰硅涂层的电导率表现出简并半导体金属传导特性,在19~28 k W范围内随喷涂功率的增加而下降,与Mn元素含量下降趋势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涂层Seebeck系数表现出P型传导机制,与喷涂功率对涂层电导率的影响相反。高锰硅粒子Mn蒸发总量取决于Mn原子向液/气相界面的传质过程:非完全熔化状态下,Mn蒸发形成贫Mn壳层降低蒸发传值系数防止内部液相的Mn损失;粒子完全熔化时,贫Mn层会在持续涡流作用下不断被破坏,同时不断在整个熔滴内部形成新的均匀Mn分布,造成粒子内部Mn含量显著下降及粒子表面O、Mn含量的台阶式变化。Mn蒸发驱动HMS的相转变,造成单质Si相含量增加,高功率涂层内HMS相为Mn15Si26+Mn27Si47。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喷涂涂层特性,设计了一种管状层积型热电器件,并在所构建的热电器件数值模型基础上,遵循最大输出功率优化策略,分析了热电器件各层尺寸参数对输出功率的影响。综合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前期工艺研究,探索管形热电器件的等离子喷涂制备,最终等离子喷涂制备的管形TEG在自然散热工况下,单P-N单元在内部热源温度450℃时电压输出为24.69m V,满足超低压收集装置的电压输入要求,具有通过余废热回收支撑无源传感的实际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高超声速远程滑翔飞行器具有飞行速度快、飞行空域广、飞行环境复杂的特点。一方面,为对抗日臻完善的导弹防御系统,高超声速远程滑翔飞行器需要具有对威胁区和拦截网进行规避、对拦截弹和探测网有效突防以及为满足制导或侦察需要经由特定区域等能力,同时,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飞行器任务规划及弹道规划的时空复杂度急剧增加,对弹道规划与制导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针对滑翔飞行器再入中段和末段飞行过程中的气动参数辨识、滑翔
在电芬顿高级氧化技术中,电化学阴极还原O2和Fe3+可以连续产生H2O2和Fe2+,然后H2O2与Fe2+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物种(·O H),从而快速氧化降解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然而,传统溶液曝气(Solution Aeration,SA)模式因O2传质效率低导致的H2O2产量低以及Fe3+/Fe2+循环慢、有效pH范围窄等缺点限制了电芬顿技术的实际应用。针对此,本论文提出一种将气体直接通入碳纤维
乙醇型发酵是三种主要厌氧产酸发酵类型之一。乙醇型发酵产氢细菌具有产氢效率高、耐酸性强、自凝集生长、乙醇-H2协同生产和发酵产物可直接被产甲烷菌利用等优势,但目前对乙醇型发酵产氢产乙醇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还不全面,利用乙醇型发酵从废水/废弃物中实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回收仍是一项挑战。本研究基于多组学研究策略,系统深入地揭示了乙醇型发酵产氢功能菌-哈尔滨产乙醇杆菌(Ethanoligenensharbin
空间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宇航员在空间环境中进行空间探索、科学实验等活动,大幅度降低了宇航员在太空活动中风险和成本。现阶段在轨任务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为非接触类的演示任务,对于接触类操作任务研究较少,而精细操作任务的研究更是寥寥。天宫二号机械臂属于舱内服务机器人范畴,主要用于满足航天器内设备维修和物体捕获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天宫二号机械臂运动学标定位形优化选取策略以及针对两种类型操作任务的轨迹跟踪控制策
气体传感器系统是进行气体信息采集的源头,其测量值质量直接影响整体系统的工作性能。然而由于检测量大、工作环境严苛等问题,传感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因发生自身故障或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导致测量值出现偏差甚至错误,造成严重后果。气体传感器的故障具有隐蔽性、相关性及不可预知性,很难根据阵列的输出值对传感器各个故障进行逐一排查。以气体金属半导体氧化物传感器为例,从材料及工艺层面进行改进,提升系统可靠性是很困
轨道交通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多方面优点,在中长距离公共交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现有轨道交通采用架空接触网或接触轨供电,存在机械磨损、接触不良等现象,导致系统安全性与耐候性较差。同时,接触网/轨架设于地面上,存在安全隐患,并影响城市景观。为了解决接触式供电存在的上述问题,基于电磁感应定律的动态无线电能传输(Dynami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DWPT)技术被提出
热防护技术是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料作为冷却剂的再生冷却技术是保证发动机稳定运行的最可靠热防护技术。再生冷却过程中,除了利用燃料的对流换热吸热能力以外,燃料的吸热型热裂解反应将提供额外的化学吸热能力。为了满足高马赫数飞行器的冷却需求,需要进一步利用高裂解率碳氢燃料的热沉,但高裂解率下裂解产物之间的二次吸热反应和二次放热反应使得通道内的对流换热机理更加复杂,为研究高裂解
对BaTiO3(BT)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BT陶瓷在各种电子器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固相合成的BT陶瓷的压电性能相对较差(d33~100-170 p C/N),而介电性能较好,因此BT陶瓷多数情况作为介电材料使用。研究者们通过细晶和纳米畴带来的外禀效应,提高了BT陶瓷的压电性能,但能否在BT陶瓷中得到与Pb(ZrxTi1-x)O3(PZT)体系中的准同型相界类似的内禀的大压电机制仍是需
学科育人以学科为载体,通过教学实践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不同学科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的认知视角和工具方法。人性的不完满状态是学科育人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又借此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升华。坚定人性立场的学科育人应在实践中生成学科知识与人的联系、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觉以及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工程需求的不断提高,航天器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日益复杂化。为了减轻航天器结构的总质量,提高航天器系统的整体效率,降低飞行任务的成本,可以采用多功能结构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电池、热控、电磁以及线缆等子系统功能器件集成于用于承载的蜂窝夹层结构中。由于需要在多功能结构的芯层中制造空腔以安装各类电子器件,导致了夹层结构的刚度下降。在航天器飞行过程中所承受的拉伸、弯曲、剪切、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