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衡水湖生物资源丰富,集水域、沼泽、草甸等多种生境于一体,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1994年引黄前衡水湖出现大量耕地侵占湖区,造成水体干涸的情况,引黄后衡水湖的重建工作陆续进行,恢复功能也逐渐加强。但随着近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类的干扰程度增加,为衡水湖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挑战。本文以35年跨度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引黄为重要时间节点,将图像分为1984~1994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水湖生物资源丰富,集水域、沼泽、草甸等多种生境于一体,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1994年引黄前衡水湖出现大量耕地侵占湖区,造成水体干涸的情况,引黄后衡水湖的重建工作陆续进行,恢复功能也逐渐加强。但随着近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类的干扰程度增加,为衡水湖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挑战。本文以35年跨度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引黄为重要时间节点,将图像分为1984~1994年、1994~2009年、2009~2019年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最大似然法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并通过景观面积矩阵、景观指数、单一动态度、综合动态度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得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运用Invest模型,结合水面面积与水位的变化特征,综合分析生境变化对生物资源的影响,进而揭示衡水湖典型缺水型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1、针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遥感数据的分类结果,在软件ArcGIS中进行各景观类型面积的统计,对各类型面积变化展开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引黄前的各类型面积整体变化较大,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集中于未利用地、水体与其他类型的转换。在引黄初期景观面积的变化开始趋向于稳定,尤其是1999年后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小,其余各类型面积均呈现增长状态。近年来虽治理效果明显,但威胁因素仍存在,居民点面积增长量较大,芦苇沼泽面积下降。2、基于动态度数学模型的构建,对景观面积的变化幅度展开分析发现,引黄前各景观类型变化程度强烈,且波动较大,其中水量与芦苇沼泽的动态度变化最快。随着时间推移,引黄后未利用地的变化幅度仍较剧烈,但其余类型均以年平均20%的速度下降,且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治理效果明显。而近年来居民点与未利用地增长速度较快,其他景观类型变化幅度均较小。3、基于土地利用分布图利用软件Fragstats对选取的景观指数进行计算,结合景观面积变化,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表明引黄前各景观类型面积波动较大,导致破碎度较高,连通性较差,斑块变化较为频繁,景观指数低值区遍布整片区域并向湖区转移。1999年后,各景观类型面积逐渐上升,转换面积减少,景观优势度逐渐上升,各类型斑块数整体下降,景观指数低值区面积减小,空间上转移到湖区周边岸线。近年来整体斑块多样性增加,空间异质性增强,由于水体与居民点面积增加,斑块数量增加,受人类干扰程度增强,造成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指数低值区域向东部的建筑用地以及周边河流转移。4、结合景观格局的变化与Invest模型对生境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景观格局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生境质量在1984年水体面积增加后整体提高,且引黄后高值区面积较引黄前有所增加,低值区面积较引黄前有所下降,其原因在于景观格局各斑块聚集度增加、水文过程改善、生态环境的恢复等方面。但2014~2019年退化度数值上升,生境质量指数下降,原因在于近年来居民点、未利用地面积增加,人类活动频繁,导致湖区北部高值区面积减小,西湖区中低值区面积增加,生境适宜性降低,与湖区岸线破碎化程度加深吻合,引起水鸟种类下降。说明景观格局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5、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引黄调水量及周年调水频次的增加,生境质量上升、水面面积以及水位逐渐稳定,衡水湖中的鸟类、鱼类、水生植物、浮游植物等均与引黄前相比有较大的增长,但水量对生物资源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尤其在引黄后,为保障生物多样性,生态补水时间与水量需要不断进行优化调整。综上所述,35年来随着衡水湖退耕还湖、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引黄入冀等措施的实施,衡水湖治理效果显著,景观格局演变趋向稳定,但近年来由于周围经济社会发展及居民点的扩张,一定程度上造成景观破碎化加深,生境质量下降。建议适当减少人类活动尤其减少岸线建筑用地,提高生物生境质量,合理调控水资源。
其他文献
扇贝是一种集食用、药用和滋补为一体的重要水产品,对其高值化利用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新鲜、无损是提高闭壳肌经济价值的先决条件,扇贝收获期短,上岸后需要快速处理,自动化无损开壳成为全产业链的瓶颈问题。本文从扇贝的微观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热源的鲜活扇贝无损开壳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理论可行性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对红外加热技术在扇贝自动化加工领域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电子显微镜对
我国城镇应用较为普遍的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处理费用较高,工艺装置复杂等问题,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农村地区,因此,需要探索适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效果佳、低能耗、易管理的污水处理工艺。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生物滤池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基础上,选择多面空心球、砾石、牡蛎壳、组合式填料和粉煤灰陶粒等五种填料构建五种生物滤池试验装置,用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水力负荷、生物滤器进水停歇时间、硅藻土投加量对装置运行的影
皂荚米即皂荚籽的外胚乳,是天然的滋补营养品,通常采用青荚期人工剥离方式获取,而高人工成本致使皂荚米价格长期居高不下,阻碍了皂荚米产业的发展。人工剥离皂荚米,存在采收期短、不耐储存、易霉烂等问题。针对上述行业现状,设计一种皂荚米剥离装置,对促进皂荚米产业化、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定耐储存的成熟期皂荚籽为试验对象,研究皂荚米的剥离工艺:通过对比碾压、烘烤后碾压、蒸制
小豆是主要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针对小豆传统栽培模式中水肥管理粗放的问题,于2020年6月到10月,在河北省巨鹿县河北农业大学试验站点开展大田试验,对小豆水氮调控进行了研究。根系是作物生长与土壤互通的直接器官,并且豆类根系具有固氮作用的特性,考虑到大田试验取根不完整,结合小豆直根系、主根不发达以及根系主要分布在地下1 0~20 cm的特点,于2021年6月到9月在河北保定河北农业大学试验站点通过盆栽
为探究灌水量和灌水频率对日光温室椰糠栽培番茄生长和耗水的影响,本研究以“京采6号”为试材,以20 cm蒸发皿的日累积蒸发量为灌水基数(Ep-20),设置不同灌水量系数(E)和灌水频率(P)的9个处理,包括E1P1、E2P1、E3P1、E1P2、E2P2、E3P2、E1P3、E2P3、E3P3。研究其对日光温室椰糠栽培番茄生长指标、产量、果实品质和耗水等指标的影响,并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番茄产量、水分利
深部经颅磁刺激(deep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TMS)是一种应用于精神类疾病的非侵入性治疗,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调节半球间平衡与神经可塑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重塑,可以在不增大强度的前提下作用到更深层大脑皮质从而产生更强的生理生化反应。本文介绍了dTMS的背景及原理、分类及作用,回顾了dTMS在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和其安全性的最新
失眠障碍的治疗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失眠的物理治疗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其中,重复经颅磁刺激因具有无创、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治疗机制尚未阐明,因此,本文将从神经生理学、神经生化学、神经再生及神经影像学方面对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为实现失眠障碍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穴盘育苗是实现蔬菜优质、高产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种子、播种、播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穴盘苗存在大小不一、壮弱不均,移栽前需要分选秧苗达到均匀一致。目前分选作业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穴盘苗分选装置,为穴盘苗生产标准化和智能化提供设备保障。主要内容如下:(1)以番茄穴盘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测定穴盘苗的株高、茎粗、叶展和叶面积等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各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为了解决目前棚室深松作业阻力大,深松作业破裂土壤层效果差,棚室液体肥施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利用深松振动减阻,液肥深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原理,设计出了棚室反向交错深松施肥作业一体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棚室土壤堆积特性的分析研究,以土壤颗粒的堆积角作为目标响应值,用响应曲面法标定棚室耕作层、犁底层土壤颗粒的离散元仿真参数。基于响应面分析的最优解得出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的静摩擦系数,动摩
本试验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农场三分厂进行,选用来自河北、东北、南方、日本等不同生态区的22个小豆品种,测定农艺性状、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株高的变幅在20.53cm-38.70cm,株高平均值为26.57cm,茎粗的变幅在2.37cm-4.38cm,平均茎粗为3.25cm,综合来看,保红3992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