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颜面代表区配合循经远取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揭示头针颜面代表区及循经远取腧穴的解痉作用,旨在为本法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例诊断为面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1)治疗组:针刺颜面代表区,取对侧的运动区下五分之二,针刺2针;循经远取:针刺患侧的合谷、足三里、申脉、照海、太冲。使用平补平泻手法,行捻转针体使之得气,头部腧穴加电针,用连续波。(2)对照组:常规取穴:患侧的攒竹、太阳、颧谬、颊车、地仓、合谷及抽动局部阿是穴。操作手法不宜过重,注意面部腧穴浅刺,进针深度在0.5寸,禁用电针。上述两组患者均留针40min,每日1次。每个疗程治疗6天休息一天,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其痉挛程度变化情况,并根据本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有何差异。结果:(1)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4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5例,好转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00%。经Ridit分析,两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痉挛程度评定:治疗组0级8例, Ⅰ级6例,Ⅱ级3例,Ⅲ级3例,Ⅳ级0例;对照组0级3例,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0例。经Ridit分析,两组痉挛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改善本病患者的痉挛程度,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种方法均有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针刺颜面代表区配合循经远取可以明显改善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具有明确的解痉效应,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