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以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为中心,东北亚的合作离不开核心国中、日、韩的经济合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从要素上讲包括贸易、投资、金融、技术、人力和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从方式上讲包括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多边合作又可以分为次区域合作和全区域合作两个层次。东北亚各主要国家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迅速提高,双边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与此同时,在东北亚地区并存的三个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分别是“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开发区”和“环日本海经济圈”,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日、韩三国为主的全区域经济合作虽然进展缓慢,但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区域、次区域合作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广支点、官民并举的良好态势。 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国际性、地区性组织和机构。直接服务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有UNDP图们江秘书处等;一些涵盖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化建设提供了舞台并起到促进作用。东亚13国(东盟十国加中、日、韩)逐渐形成了向制度性方向发展的“10+3”地区合作机制安排。东北亚的三个重要国家中、日、韩首次被纳入到同一个合作框架之内。更广泛的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也成为东北亚各国开展“大区域”合作的舞台。这些组织为推动区域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为成立东北亚区域性合作组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结构的互补性对东北亚合作的潜在收益所做出的评估来看,在所有潜在和现实的区域经济合作中,东北亚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相对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中的其他合作组织,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发展滞后。这是因为,除传统经济收益因素外,非经济收益也成为制约东北亚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涉及的六国,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模式、经济发展程度和对外经济交往模式以及对于世界格局的看法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几乎所有国家之间都存在领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政治安全方面缺乏互信。此外,外部大国插手地区事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美国并不位于东北亚地区,但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在东北亚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安全利益和影响,它在继续发展与西欧传统盟国关系的基础上,更多地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而东北亚地区则是其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成为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出于类似的考量,欧盟、东盟等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产生影响。 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合作具备必要的共同要素,但在东北亚六国间并不完全具备,使东北亚六国经济合作设想的努力必然会因先天条件的不足而面临推进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采取的模式不外乎如下几种。其一、从双边到多边,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初级目标。其二、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先行,再逐步吸收俄、蒙、朝等国加入。其三、日本推崇的“雁行模式”。其四、次区域经济合作。其五、合作行业范围采取渐进方式进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国际战略布局可总结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调合作关系成为中国地缘战略的首要目标。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实现我国的远期战略规划,必须统筹国内外发展。开展对外合作既是世界发展潮流的趋势,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首先,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为中国创造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良好的对外经贸环境。其次,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树立中国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三,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将提高中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第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第五,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的需要。第六,参加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国在本地区其他领域的进展。 研究表明,目前东北亚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不论从经济收益方面看,还是从非经济收益方面看,都具备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具备特殊的战略利益和地缘利益,应充分认识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促进地区稳定和经济繁荣的积极作用,审慎处理本国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以国家战略利益为依归,采取以双边经济合作为支点、以次区域经济合作为突破,鼓励多层次、宽渠道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综合平衡区域内各国发展合作的经济收益与非经济收益,以确立中国主导的多边政治经济共同体为最终目标的总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