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剧曾名“化妆扬琴”、“琴戏”等,在山东临邑、济阳一带也被称为“迷戏”,在胶东则又叫“蹦蹦戏”,是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也是全国八大戏曲种类之一。吕剧酝酿于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同时又吸收融合了如“大鼓”、“弋阳腔”、“坠子”等其它民间戏曲、曲艺精华,借鉴化用了“五音戏”、“扽腔”、“柳腔”、“京剧”、“梆子腔”等剧种中适于自身的某些音乐腔调、表演等成份,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而一跃成为山东省重要的代表性剧种。吕剧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及至山东省文化发展的产物。它起源、兴盛于素有吕剧“窝子”之称的博兴、广饶一带地区,成长、成熟并定型于济南等大城市,流传于江苏、新疆、黑龙江、辽宁等地。吕剧以山东琴书主调【凤阳歌】为曲调母体产生出基本腔调【四平腔】,使唱腔结构由曲牌联套体演变为板腔体,又由【四平腔】衍生出【慢四平】、【快四平】、【四平散板】等多种板式;以山东琴书曲调【垛子板】发展出【二板】,又由【二板】进而衍生出【慢二板】、【快二板】等丰富的戏曲音乐板式。吕剧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柔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吕剧的唱腔、念白统一于以“济南官话“为基础。吕剧富有浓郁的齐鲁文化韵味,乡村气息浓重,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吕剧迄今发展有百年历史,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度辉煌,文革时又遭受了巨大破坏。新时期,吕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而电视、电影等新媒介的兴起,使吕剧的发展受到了很大挑战,同时吕剧艺术自身包括音乐和题材内容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改革以顺应时代潮流。2008年,吕剧被收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传承、发展问题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对吕剧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吕剧史料、戏曲史、戏曲美学、戏曲文化学、戏曲社会学等知识对吕剧源流、吕剧艺术表现形式、吕剧生态进行全面、系统的透析。在此基础上,联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来探讨吕剧的发展对策,使其重新焕发光彩。吕剧根植于齐鲁文化的深厚土壤,是一笔无形的文化财富,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对传承齐鲁乃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研究的原因和意义、当前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作系统、详细的介绍,突出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第二章,针对吕剧音乐腔调的原生态、形成时间、产生地、创始人以及定名等社会上莫衷一是的问题,在调查采访的基础上结合吕剧史料、戏曲知识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探讨和分析。第三章对吕剧母体山东琴书的历史源流作系统探析,探索出吕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动因。第四章,对吕剧的艺术特色作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对其各种表现形式包括音乐、剧本、行当表演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对剧团提供的各个时期的剧本、现场观看并拍摄剧团排练、演出等)和采访,对各个艺术组成部分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第五章,通过查阅吕剧史料、市、县志并结合对吕剧起源地的调查采访所得来对吕剧的历史兴衰、流变作以客观、详细的归纳整理和研究。第六章,对吕剧早期艺人班社、建国后各剧团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等在查阅史料和调查采访的基础上,作详细、条分缕析的整理、介绍。第七章,基于实地调查的成果对吕剧的生存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作以客观分析。第八章,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为吕剧的保护和传承、创新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第九章,对本文研究做出总结,试图为以上对吕剧的探讨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指出实地调查采访并结合戏曲理论知识对吕剧研究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