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IPCC报告指出,气候系统变暖已是毋庸置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强度和频率都将增加,这些可能会使粮食减产,淡水供给量减少、质量下降,疾病的影响和传播范围加大,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农业弱国,农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气温、降水等因素发生变化,尤其是各种区域性的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增加的趋势,极可能给农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对此,适应能力差的农户将不堪一击,因此,亟待进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气候变化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一方面是定性的描述,另一方面是定量分析,但多为作物模型分析法,而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研究则较少。针对以上背景,结合所能获取的数据,本文拟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首先对历史气象数据及粮食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阐明其历史变化趋势;其次,以C-D模型为基础,构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C-D-C模型,对气候变化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1)近57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上升明显;年总降水量下降的趋势性不明显,但年际间、月际间变化较大,区域间差异大;旱灾是最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类型,且有弱的上升趋势。(2)从整体上来看,气温升高和降水的波动性变化对粮食单产有负面影响,年平均气温升高1℃,降水量每增加100mmm时,粮食单产将分别减少0.1%和0.07%。(3)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气温升高对对东北、西北、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有利,而对华北和华中地区的粮食单产有负面影响。降水量增加对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粮食单产有利,而对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则有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