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AE1/AE3免疫组化标记检测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早期宫颈鳞癌术后患者淋巴结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来探讨淋巴结内微转移癌及其临床意义。从而为准确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依据,也可作为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术后继续治疗的参考。方法1.标本的采集回顾性分析2006年1~6月14名FIGO分期(1995)为ⅠA~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ⅠA期患者1例,ⅠB期患者11例,ⅡA期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前未经过任何放疗或化疗。术中将切除的淋巴结标本分为四组,即髂总淋巴结组、髂外淋巴结组、闭孔淋巴结组和腹股沟深淋巴结组。术中共取得246枚淋巴结,对切除的组织以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通过常规的HE染色发现,共228枚淋巴结标本无转移灶。2.实验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切除后的盆腔淋巴结的石蜡包埋组织以抗细胞角蛋白抗体AE1/AE3标记检测。AE1/AE3抗体的工作浓度为1:100,具体步骤严格按照S-P免疫组化试剂盒说明书的操作规范进行,并同时设有空白、阴性对照。3.统计学分析数据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条件不满足者用费歇尔确概率法检验。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及相关处理。结果1.14例患者的228枚阴性淋巴结中,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3例患者的3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病灶,病例总阳性率21.4%(3/14),淋巴结总阳性率1.3%(3/228)。2.从微转移的分布情况看,2枚分布于髂外淋巴结组,1枚分布于闭孔淋巴结组。两组的检出率为3.8%(2/53)和1.1%(1/87),两组间的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而髂总淋巴结组和腹股沟深淋巴结组没有检出微转移。3.在各种临床特征中,通过对微转移的发生率比较来看,我们发现微转移发生率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微转移的检出率逐渐增大(x~2=8.601,P<0.05)。而在其它的临床特征中,如原发灶大小、肌层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等方面,微转移的发生率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的阴性盆腔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灶,可以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到。2.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途径可能是先转移到髂外淋巴结,闭孔淋巴结等一级淋巴结,再向下一站淋巴结转移。微转移发生率可能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微转移的发生率逐渐增大。3.对于经证实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术后应对其进行严密地随访,必要时还需要补充放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