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新中国电影题材开掘的一个新亮点,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些精品电影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艳丽奇葩,在世界影坛上也享有盛誉。如“十七年”时期的三大经典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在当时都产生了极大地轰动效应,深受各民族观众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火热的文化现象,并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大放光彩,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电影创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红河谷》、《黑骏马》、《可可西里》等也曾享誉国际影坛,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但与“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相比,很少有电影能产生轰动效应的,很多人发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风光不再”的感叹!如何使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再创十七年时期的辉煌,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运用叙事学分析以及电影类别的对比分析的研究现实,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研究。在对我国建国后“十七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概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电影符号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分别从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和受众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从控制分析的角度来看,因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传播控制主体由国家变为电影创作人员,它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远远不及国家,所以使得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不够理想;从内容分析的角度来看,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传播内容只有反映普世的价值观、人类共有的精神,诉诸于情感,能够引起受众心理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从媒介的角度对我国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对比分析可以知道,媒介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建构、媒介的权威性以及传播途径都会影响传播效果;从受众的角度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可以知道,对观众需求的把握程度是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将电影传播的内容与观众的需求相结合,才能达到有效地传播。
最后,本文针对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存在的问题提出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从传播主体看-以优秀的电影作品建构传播环境;从传播内容看-将时代性与民族性完美结合;从传播媒介看-扩大电影信息的传播途径;从传播对象看-培养受众,促进文化认同。本文试图为国内刚起步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体系做有益地探索,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