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养育儿童的重要场所,家庭的变革势必会对每个家庭的儿童成长产生影响。清末民初,剧烈的社会动荡使中国传统大家庭结构弊端尽显,一系列家庭问题亟待解决。这时西方的小家庭结构观念经由西学运动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作为西学东渐主力的来华传教士为了达到宣教的目的,极力应和着中国家庭变革的风潮,不仅在报刊杂志宣传西方小家庭结构的优势,而且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大量译介西方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率先把译介活动作为传播西方先进家庭儿童观的手段,通过改译、增删等翻译策略,在译介文本中强化了西方小家庭结构对家庭儿童的优势,传递带有基督教鲜明特点的家庭儿童观念,在清末民初城市家庭结构变革及中国“发现儿童”历程中起筚路蓝缕之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城市家庭平均人口在4-5人之间,从几世同堂,同居共财的传统大家庭基本演变为父母及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核心小家庭,家庭的人口结构及内部关系结构必定和以往的传统大家庭不同。儿童逐渐成为家庭的中心,儿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受到重视,新的儿童观在形成,家庭育儿观念的得到更新。此外,清末民初离婚现象开始出现,加之动荡的社会造成很多家庭的儿童失去父母,离损家庭结构带来的儿童问题也不容忽视。传教士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流露出对离损家庭儿童困境的关注,同时提出了带有基督教色彩的救赎观。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对相关论题的研究,综述论题的来源及研究目标和意义。正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西方小(核心)家庭结构观念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影响概况,主要说明传教士通过西学东渐运动参与到中国家庭变革中的整体脉络。第二章通过文本与社会历史学知识结合,论述清末民初家庭人口结构小型化,离损家庭增多对家庭育儿观念的影响。第三章同样从特定的代表作品出发,联系新的家庭儿童观逐步形成的背景,具体呈现传教士译介的儿童文学是如何影响中国家庭变革史、儿童成长史。希望实现对译本进行儿童的、历史的、翻译的、文学的多重视角解读,深入挖掘传教士译介文本蕴含的文化价值,呈现传教士参与到中国近代家庭变革史及家庭育儿观念的一段历史。为补遗国内对城市家庭变革及儿童文学发展脉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