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十四行集》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代表中国十四行诗的最高水平,其实也并不为过。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历来为批评家们所称道,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十四行集》的研究仍较多的局限于外来影响方面,却忽视了这部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冯至本人也曾声称自己在创作《十四行集》时接受过里尔克、克尔凯郭尔等人的影响。但令人困惑的是,他接受的里尔克、克尔凯郭尔影响的部分与中国道家文化的某些内涵极为相似,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在接受外来影响的时候是不是有意识的选择了与传统道家文化相近的部分。本论文“引言”部分重点回顾了《十四行集》研究的一些概况,将70年的《十四行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对《十四行集》研究的得与失进行了总结。第一章,“《十四行集》:隐逸状态下的诗”。该章从“在林间茅舍中思忖生命”和“沉思与物化”两个方面论述了冯至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共通性,展示了诗人冯至思想中超越的一面。第二章,“道家的返朴归真思想与《十四行集》”。该章认为冯至思想中的“求真”心理以及诗歌所体现的朴素而不事雕琢的诗风,与道家文化讲求返朴归真的思想几乎不谋而合。通过比照,我们可以发现道家对自然、淳朴状态的向往似乎在现代诗人冯至那里得到了激活。第三章,“道家的生死哲学与《十四行集》”。对待生死问题上,冯至的《十四行集》体现了“生命的有限性”、“坦然地面对死亡”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在道家文化那里也能得到呼应,但二者的生死观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不同之处。第四章,“道家对待个体的态度与《十四行集》”。在《十四行集》中,冯至一方面强调个体应保持一种“无名”精神,另一方面也强调个体之间应该相互交流,保持一种对话状态。实际上,无论是“无名”精神还是对话思想,都能与道家思想中的某些片段相呼应。本篇论文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论述《十四行集》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在论述过程中所使用的不是“影响/被影响”的模式,而是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重点探析道家文化与《十四行集》在某些思想内涵方面的相合之处,同时对其相异的地方也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