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挥发油作为一种新型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与化学促渗剂相比有三个优势:1.具备良好的促渗能力;2.对皮肤的毒性较低;3.自身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本文通过体内外透皮吸收试验结合药效学评价,选择合适的中药挥发油作为布洛芬透皮吸收促进剂治疗痛经,并确定适用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的制剂形式,开展处方工艺研究与质量评价。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挥发油,通过测定其溶解度与稳定性选择合适的体外透皮接收液,测得藁本内酯单体和其在当归挥发油中的油水分配系数(lgP)分别为1.88和2.64,制备当归挥发油的四种不同制剂(当归挥发油包合物溶液、当归挥发油包合物凝胶、当归挥发油溶液、当归挥发油凝胶),并比较这四种制剂中藁本内酯的体外透皮吸收行为,制备含布洛芬的上述四种不同制剂,进行体外透皮试验,发现包合技术不利于当归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经皮吸收,也不利于当归挥发油促渗布洛芬,因此采用游离挥发油凝胶剂开展透皮促渗研究。以布洛芬作为模型药物,氮酮为阳性对照,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SD大鼠腹部皮肤为屏障,进行含中药挥发油的布洛芬凝胶的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比较了不同种中药挥发油对布洛芬的体外透皮促渗作用。结果显示,在(当归挥发油、川芎挥发油、肉桂挥发油、香附挥发油、丁香挥发油)这5种镇痛中药挥发油中,川芎挥发油对于布洛芬的体外促渗作用最佳,增渗倍数为3.58倍,累计透过率为不含促渗剂的对照组的1.72倍。为考察中药挥发油的促渗机制,应用ATR-FTIR(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经中药挥发油溶液处理后皮肤角质层中脂质特征峰的变化。采用HPLC分析测定了体外透皮吸收试验中各组皮肤内残留的药物含量,以及5种中药挥发油的角质层(SC)分配系数。结果显示,各中药挥发油溶液通过与脂质的相互作用,增加了脂质的流动性,对于皮肤角质层有一定的扰动作用。各组皮内含量和角质层分配系数呈一定的规律性,分配系数增大,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累计透过率。5种中药挥发油对于HaCaT表皮细胞的IC50值在(53.26~109.03)μg·mL-1范围内,明显高于氮酮的21.13μg·mL-1,3%中药挥发油溶液给药后的皮肤毒性显著低于同等浓度氮酮,说明这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安全性显著优于氮酮。在建立布洛芬血药浓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考察了 5种中药挥发油的布洛芬凝胶经皮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并结合体外透皮试验的结果,运用反卷积法,评价中药挥发油体内外促渗布洛芬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5种中药挥发油中,川芎挥发油促渗布洛芬的血药峰浓度Cmax达到(45.97±1.54)mg·L-1,为不含促渗剂的对照组的2.11倍,与不含促渗剂的对照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1.87%,体内透皮促渗效果明显优于氮酮。含中药挥发油的布洛芬凝胶透皮吸收的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在0.976 8~0.999 8范围内,提示体外透皮吸收试验可用于评价或预测制剂经皮给药的体内过程。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结合缩宫素的方法,建立雌性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以扭体次数及子宫中NO、Ca2+、PGF2α等因子浓度为指标,市售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为阳性对照组,考察不同中药挥发油布洛芬凝胶的痛经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川芎挥发油组的抗痛经效果最佳,镇痛抑制率为87.80%,能显著提高子宫中NO浓度、降低Ca2+水平,且作用较口服布洛芬组和氮酮组好。因此最终选择川芎挥发油作为布洛芬治疗痛经的外用制剂的促渗剂。应用微乳技术改善外用制剂中中药挥发油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助乳化剂,考察其不同组合和比例,绘制伪三元相图,以外观和粒径为指标,最终确定微乳处方为:布洛芬:川芎挥发油:混合表面活性剂(Cremophor RH40:Transcutol P(3:1)):水=1:3:7:25。通过调整处方中各辅料的用量,以外观均匀度为指标,确定微乳凝胶膏剂的处方比例(质量)为:卡波姆940:聚丙烯酸钠:甘羟铝:酒石酸:明胶:微乳:水=1:4:0.07:0.1:6:37.6:128,并确定制备工艺。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比较微乳凝胶膏剂、微乳凝胶、含药凝胶中布洛芬的经皮吸收效果。结果显示,微乳凝胶膏剂体外经皮吸收的效果最佳,增渗倍数达到3.96倍。采用HPLC法测定微乳凝胶膏剂在贮存过程中,布洛芬和藁本内酯的含量变化,评价其稳定性,并依据药典中凝胶膏剂项下的相关规定,考察了制剂的赋形性、含膏量、含量均匀度等指标。结果显示,川芎挥发油在制成微乳凝胶膏剂后稳定性有明显提高。布洛芬川芎挥发油微乳凝胶膏剂的质量经检查符合药典制剂通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