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之后,宋代在对诗歌发展之路进行新探索的同时,也开始对诗学理论进行思考总结。北宋的苏轼以其雄厚天才和大家气魄,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极高成就,也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诗学思想,成为北宋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南宋的严羽有着自己对诗歌本质和审美属性的不凡见解,并针对当时诗坛的弊病,写出了宋代最具理论价值的诗论著作《沧浪诗话》。苏轼和严羽作为各自时代的诗学理论代表,对中国诗学理论的一些重要方面都有自己的主张,他们的诗学思想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这些重要范畴出发,分析论述二人各自的诗学理论,并通过比较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考察二者诗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正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二人对诗歌本质的认识。苏轼认为诗歌“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又强调了诗歌“有为而作”的社会价值,并基于诗歌与现实的冲突得出“诗是穷人物”的结论。严羽明确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继承了诗歌“缘情”一派的理论,对诗歌审美属性极为强调。在宋代理学主导,文学政教功用重新被强化的背景下,苏轼和严羽不被束缚,维护和尊重诗歌的情本性质,他们共同具有的诗性理想精神,也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增添了光芒。第二部分论述了苏轼、严羽的诗禅理论并对二者进行比较。诗禅理论在宋代得到繁荣发展,成为宋代诗论的一大特点。苏轼提出以“自然”为主的创作观念,认为诗法禅法一样在于自由,并最终至“无法之法”。严羽直接指出诗和禅的相通之处在于“悟”,并建立了以“妙悟”为核心的“以禅喻诗”理论。苏轼和严羽对诗禅关系的论述颇有相似相承,苏轼的思想为之后严羽的诗禅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三部分从苏轼、严羽的意境理论出发,比较其联系与区别。苏轼的意境理论从创作初始的心理准备,到意象塑造的“传神”标准,到意境的不尽意味直到意境生成中欣赏者的作用均有深刻论述。严羽的意境论以“兴趣”说为核心,将意境理论的重要范畴“兴”和“趣”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盛唐诗人为典范树立了诗歌审美的标准。苏轼和严羽对诗歌意境的“言有尽而意无穷”都有认识,但苏轼侧重意境营造的角度,更具实践性,严羽的意境论强调诗歌审美特性,重视意境带来的审美体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完善了对意境的诠释,使意境理论在宋代得到了质的飞跃。第四部分主要着眼于严羽本人在《沧浪诗话》中对苏轼及其代表的宋诗的批评。严羽对以苏诗为代表的宋诗采取批判态度,认为其无法与盛唐气象相比,但严羽未看到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宋诗的优点,因此有其局限性。而严羽在批判苏诗的同时又在诗学思想上与苏轼颇有一脉相承之处,对此学者作出论述,更加证明了这种相承性。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苏轼和严羽的诗学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论是联系还是区别,他们都在宋朝诗学文化背景下提出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主张。他们的诗学思想之间存在前后承袭的关系,也共同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价值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