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疮痂病( Potato scab )主要由植物病原链霉菌( Steptomyces spp.)引起,目前该病害在中国各马铃薯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由于此病害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且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给该病的致病机制研究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寻找病原菌的共同致病因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前期的病原菌鉴定工作中发现一种马铃薯疮痂病新致病种Streptomyces galilaeus,典型菌株为CPS-2,本文对该菌株的致病毒素产生条件、毒素活性和组成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菌株CPS-2致病毒素的产生条件和活性组分进行分析,发现菌株的发酵液经离心、过滤和有机溶剂萃取等处理后致病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毒素可溶于乙酸乙酯、甲醇、水等溶剂中;粗毒素的活性受温度、光照影响较小,说明菌株CPS-2产生的毒素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体外毒素。经适宜产毒素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筛选后大量获取毒素,确定菌株CPS-2的适宜产毒素培养基为燕麦麸皮培养基,产毒素高峰时间为接种后第9 d。该毒素用硅胶薄层层析法可以分离出6种组分,其Rf值分别为Ⅰ(Rf=0.26),Ⅱ(Rf=0.38),Ⅲ(Rf=0.47),Ⅳ(Rf=0.59),Ⅴ(Rf=0.65),Ⅵ(Rf=0.69)。本研究采用萝卜幼苗法、小薯片法和幼薯法检测毒素的活性,结果表明,粗提毒素和培养滤液在萝卜幼苗法生物活性测试中均表现出对萝卜幼苗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对毒素的不同组分进行纯化和生物测定,获得了两个可显著抑制萝卜幼苗生长的毒素组分Ⅱ和Ⅲ,幼苗抑制率分别为89.0%和67.3%。梯度稀释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毒素浓度与活性呈正相关,且组分Ⅱ可使小薯片和幼薯组织褐变坏死。通过乙酸乙酯萃取、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纯化毒素,发现毒素纯化后活性没有变化。质谱分析测定组分Ⅱ的分子量为437.1810,组分Ⅲ的分子量为313.1。本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疮痂病新致病种S. galilaeus菌株CPS-2可产生致病毒素,至少有两种毒素组分在该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