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激烈的大论战。参与论战的各方都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阐述和马克思主义阐明的关于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原理来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在论战中,到处充斥着对中国各种史料的发现,对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和对中国社会的理论的分析和概括。正是这场论战揭开了以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历史的序幕。关于论战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国民党背叛革命,大革命的失败,是论战的直接导因。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和知识界的有识之士陷入了沉痛的反思,中国应该走怎样的道路,为了探寻正确的革命道路,人们不得不对中国社会性质做深刻的研究和争论。第二,唯物史观风靡全国,长达十年的大论战中,进步学者运用唯物史观作指导,分析中国现实社会性质,并且根据当时掌握的文献资料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古代社会史,论战的过程显示了中国唯物史观学者从一开始就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正确方向。第三,中共“六大”的决议表明,中国社会在帝国主义的入侵下,中国社会性质在不断地变化,中国仍旧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仍具有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双重性质,而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中共“六大”的决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判和反驳,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和贯彻“六大”路线方针与政策,论战一触即发。这场大论战基本分为三个一脉相承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论战涉及三大问题: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第二个环节是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论战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关于奴隶制在中国是否存在过的争论;关于中国的封建社会问题的争论。第三个环节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论战同样涉及三个重大问题:中国农村的研究对象问题(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谁是农村主要研究对象的争论);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争论及中国农村主要的任务的争论。这场长达十年的大论战,无论是对当时中共“六大”的决策的维护,对当时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对唯物史观的传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还是对后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善,乃至对当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及新时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都有着深刻和丰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