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布鲁菌病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及抗感染治疗6周后的体温、WBC、ALT、SAT临床指标和IFN-γ、IL-4的水平变化,探讨IFN-γ、IL-4及相关临床指标与布鲁菌病急性期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0例新诊断未治疗的急性布鲁菌病患者,于住院后次日清晨抽取肘正中血及时离心并分离血清,保存于-80度冰箱。同时运用所采集的肘正中静脉血检测WBC、ALT、SAT水平,记录患者住院的体温。同期征集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30例健康志愿者,于体检当日抽取肘正中血,及时分离血清,-80度冰箱保存,同时检测WBC、ALT、SAT水平,记录志愿者体检当日的体温。30例新诊断且从未进行抗感染治疗的急性布鲁菌病患者均给予一线抗感染治疗,方案为利福平胶囊0.5g每日一次口服,多西环素片0.1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6周后,于复查当日抽取肘正中血及时分离血清,-80度冰箱保存,并检测WBC、ALT、SAT水平,记录当日体温。采用CBA技术检测所收集30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标本中INF-γ、IL-4水平。分析30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规范化治疗前后的IFN-γ、IL-4、体温、WBC、ALT、SAT的水平变化。同时与30例健康志愿者的细胞因子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应用SPSS20.0软件对检测结果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选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的比较:30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抗感染治疗前体温偏高,与抗感染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4和9.1,均P<0.05);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患者抗感染治疗前WBC较抗感染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稍升高,但其表达水平为正常高值,抗感染治疗前WBC与抗感染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8和3.02,均P<0.05);经规范抗感染治疗后急性布鲁菌病患者WBC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抗感染治疗前ALT计数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P<0.05);抗感染治疗前ALT计数升高与抗感染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感染治疗后急性布鲁菌病患者ALT计数恢复正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抗感染治疗前SAT滴度升高,与规范抗感治疗6周后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99,P<0.05),健康对照组测得结果为阴性。2.细胞因子的比较:30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未进行抗感染用药时IFN-γ水平高于抗感染治疗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进行抗感染治疗时IFN-γ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感染治疗后IFN-γ仍稍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抗感染治疗前IL-4低于健康对照组,但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抗感染治疗前IL-4低于治疗后水平,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感染治疗后IL-4稍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布鲁菌病患者以Th1细胞分泌的IFN-γ免疫为主,Th2细胞分泌IL-4的免疫不明显;(2)细胞免疫反应在急性布鲁菌病的发展和进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3)检测IFN-γ为急性布鲁菌病的诊断及了解疾病进展的严重程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