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大雅·生民》是一篇关于周民族起源的神话史诗,以四言诗歌形式记述了周人始祖后稷从诞生到发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后稷本身具有神、人叠合的二重属性。他既是周民族的始祖,以发明农业种植的先驱而被史学家所记录;又是历经磨难而最终成为华夏先民崇拜的稷神,被历代君王庶民顶礼膜拜于祭坛。本文运用文献学、民俗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生民》作一较为系统研究,肯定并还原其史诗的神话性特征。本文认为,此篇因其涵盖的内容广博神秘而备受关注,从汉代起就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校注、翻译,历代学者不断通过义理和考据的手段对之进行解读。汉代经学家对于《生民》的经注研究,是毛亨、毛苌的《毛诗》和郑玄的《郑笺》,基本运用故、训、传的三种释诗体例,从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以《礼》注《诗》,使诗篇的意义极为明确。唐代总体上《诗经》是被作为科举取士的经学参考来解读的,所以《生民》所难免脱离经学而阐发。宋代出现了一大批疑经改经的研究著作,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其《诗集传》中论事、释诗和评诗,贴近诗之原意,有别于前代经学家。清代马端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集义疏》等是“诗经清学”的代表,方玉润《诗经原始》从诗歌的角度分析文义和词义《生民》,从经学的束缚中挣扎出来,与历来解释之家颇显异趣。《生民》作为史诗神话,是后稷人生的记录,从汉代经学的逐条分析,到清代学者详细的字句解剖,都极力想把《生民》脱离出神话而回到历史的真实。本文在历代经学家注解《生民》的基础上,试图依据经学家们的探究,还原《生民》的神话特性,认为这首史诗中包含了周人始祖后稷关于“感生”、“弃子”和“农神”三则神话。《生民》运用诗意化语言,记载了周人部族最早的女性始祖和男性始祖,姜嫄感生和“三弃”后稷的神话传说,并塑造了后稷具有神秘色彩的半神半人的农业始祖和周族始祖的双重身份的形象,蕴含了周族起源的原初文化。早期周人部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农业部族,后稷是原古时期为周人作出农业贡献的英雄,周人纪念他、怀念他,以求得到他的庇佑。同时,《生民》中关于后稷时代的农业生产及生活状况的叙述,关于谷物种类、耕作技术、碾米做饭、祀神祭祖等内容,是研究周人早期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